在重慶的深山中,濃密繁茂的綠林掩蓋著千萬座石刻。以“大豐大足”而得名的大足縣,被世人公認為“石刻之鄉”。大足石刻給人的震撼是由外而內的。在這裏,人神混居,神仙像牧羊人一樣生活。關於相愛與逃避,關於放棄與追求,關於善與惡,神教會了我們,之後,他們消失了。
大足石刻主要表現為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創於晚唐,盛於兩宋。全都裸露在外的造像與山崖連成一片,仿佛正從山體中走出來,卻又於即將邁出的瞬間定格。不計其數的各階層人物形象,以及眾多的社會生活場景,再配以大量的文字記載,大足石刻從不同側麵展示了9世紀末到13世紀中葉中國石刻藝術的風格和民間宗教信仰的發展變化。
寶頂山和北山是大足石刻的精髓之所在,但這兩座山上的石刻在風格上有很大的區別。寶頂山石刻多用成組的畫麵來表現不同的佛經故事,氣勢恢宏;而北山石刻人物多小巧玲瓏、體態多變,將唐至宋的過渡風格表現得淋漓盡致。
站在寶頂臥佛前,不用太大角度的仰視,就可將整個佛像盡收眼底。31米的巨佛頭北腳南,背東麵西,右側而臥,雙目微閉,似睡非睡,唇線平緩,無欲無求。他的麵前從地裏湧出18弟子,形態不一,卻皆為悲慟狀。佛龕中部的供品台上雲煙繚繞,化作祥雲,雲端一群仙女手捧花果,迎接聖靈。這座石刻又稱“釋迦涅聖跡圖”,釋迦修行圓滿,從凡人的生老病死及各種悲愁中解脫出來,進入了最為完美的理想境地。一直以來,那樣大徹大悟之後的理想境地似乎離世人太遙遠。
六道輪回圖中,橫眉怒目的大鬼口銜手抱著一個巨大的輪盤,展示了人世輪回、因果報應。輪盤旁的雕像形象地展現了人間最大的痛苦。一隻貓仰望著竹枝上的老鼠,求食不得;而老鼠趴在脆弱的竹枝上,無處逃生。很多人並沒有在巨大的臥佛前流連,卻在這貓鼠麵前長久駐足。
還有一組群雕,觀者無不為之感慨。這組群雕再現了父母養育子女的艱辛,從懷胎守護,到痛苦生產;從辛苦拉扯,到養大成人;從教之做人,到送出家門。10組雕像,連環畫似的展現了父母為了子女操勞一生的情景。看了這組群雕的遊人,心中有一字更為清晰,那便是“孝”。
不得不說的,還有這些石刻的笑。“養雞女”描繪的是鄉村圖景。一名農家少婦掀開雞籠,兩隻雞爭啄一隻蚯蚓。少婦的眉眼帶笑,微揚的嘴角似在訴說鄉村情趣的美好。眯起的眼,嘴角微揚的笑,讓人看到了安詳和聖潔。
看著這些石刻,遊人們似乎聽到了從唐到宋鍾表走針般鏗鏘作響的腳步聲。通過一段時光的隧道,唐宋行進的路程,正是由無數個人、神、佛所構成的宏觀跨度。人類的存在在這裏不斷縮小,直至成為一粒細小的塵埃。
大足石刻,神消失的地方。他們離去了,卻留下了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