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溪古老淳樸的纖夫拉纖及原始的“豌豆角”扁舟漂流保存完好,“三尺白布,嗨喲!四兩麻呀,嗬嗨!腳蹬石頭,嗬嗨,手刨沙呀……”這一聲聲激越豪邁的號子是神農溪上的纖夫,在逆水行舟或遇險灘惡水時,從喉頭聚力迸發而出的。他們是世界唯一保存的纖夫活化石,體現了纖夫文化的原始、古樸、神秘與博大。乘“豌豆角”木船,聽號子聲聲,看浪花朵朵,情隨碧波蕩漾,正如歐陽修一首詞所描繪的:“無風水麵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趣沙禽掠岸飛。”岸邊偶有村寨掩映在鳳尾竹、芭蕉葉、柑橘林、烏桕樹中,如詩如畫,恍若世外桃源。離船登岸,可在土家吊腳樓中休憩,或遊泳,或撿石,或去村中參觀古老原始的水磨、石碾,觀賞土家人粗獷的巴山舞、對山歌,品嚐苞穀酒和土家飯菜,風情與人情,自然與人文,山光與水色,合成一個勝境福地,令人如癡如醉。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觀與深厚濃鬱的地域文化相互融合,彰顯出神農溪極高的觀賞和遊憩價值。
(七)香溪
香溪又名昭君溪,《水經注》稱鄉口溪,《清史稿》稱縣前河。傳說王昭君出塞前常於溪中浣洗香羅帕,以致溪水芳香四溢,清馨馥鬱,故名。其實,香溪原本叫“鄉溪”,因屈原死後靈魂“歸鄉”而得名。宋以後,才改“鄉溪”作“香溪”。
香溪發源於神農架山區,流過石灰岩裂縫,經洞穴過濾沉澱,湛藍碧透,“水色如黛,澄清可掬”;由北向南流經興山、秭歸兩縣,於香溪鎮注入長江,交彙處清濁分明,相映成趣。香溪流域麵積約3100平方千米,自然落差約1540米,流域呈扇形。三峽工程修建後,水位上升的香溪呈現一派輕吟低唱的姿態,給人以壯闊、浩淼、雄渾、博大、深邃之印象,裝扮長江,蕩滌汙穢,散發出凝重肅穆的氣氛,讓浮躁的心沉靜屏息,體會神的舒眉、寬洪、安閑與憩靜。
在綠水悠悠的香溪河畔,曆史上曾出現過兩位著名人物,一位是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其故裏在秭歸三閭鄉樂平裏村,現存有屈原談書洞、照麵井等遺跡。傳說屈原死後,一條大鯉魚馱著他的遺體,從汨羅江經洞庭湖、長江來到香溪,使詩人得以魂歸故裏。香溪岸邊有一處沙灘,據說是屈原遺體安葬之處,後人取名“屈原沱”。
另一位是漢明妃王昭君,其故鄉在香溪上遊興山縣的寶坪村。據《漢書》載,王昭君於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與匈奴單於和親,以巾幗之身,滅烽煙戰塵,換來友好和睦,贏得後世景仰。杜甫詩雲:“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寶坪村又名明妃村,這裏山清水秀,岩壑含翠,群峰屏立,茂林修竹,香花遍野,芳草萋萋,不僅有修複的昭君故宅、聳立在宅門外的漢白玉昭君雕像,還有望月樓、琵琶橋、梳妝台、楠木井、王子崖等遺跡及許多有關昭君的美麗故事和傳說,寄寓了人們“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見識高”之意。
香溪兩岸山光水色美不勝收,秀峰重疊,雲纏霧繞,宛如畫屏;鬆柏蒼鬱,林木蔥蘢,野花幽芳,點綴在溪澗錯落的幽靜色調之中,令人情趣盎然。每當暮春,溪漲水暖之時,常見形如桃花,身分四瓣,輕若綾羅,色呈粉紅或蔚藍之桃花魚,隨波嬉戲於碧水之中,與夾岸桃花渾然一體,好不美麗!清人有詩雲:“花開溪魚生,魚戲花影亂。花下捕魚人,莫作桃花看。”描述了花影魚蹤,交相輝映的景色,頗有詩情畫意。“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香溪沿岸,橘林片片,每到秋天,香溪兩岸黃橘跳蕩著生命的旋律,依依的紅楓樹親吻著香溪的波光,群山的笑語輕輕飄蕩在明潔澄淨的溪水裏,美得讓人心悸,美得讓人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