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大了無法遠行,尤其是到歐美,一趟飛機得坐十來個小時,窩在經濟艙窄小的座位裏動彈不得,真是受罪,但20年前卻樂此不疲,連看三四部院線沒上映的電影,感覺特別過癮,時間一下就打發了。那個年頭,我和老伴一有機會就去國外參加攝影活動,為《攝影家》雜誌組稿。除了工作,生活、休閑都因攝影而綁在一起,現在想起來依舊覺得甜蜜無比、幸福滿滿。

本書的遊記多半是為了當初我創辦的另一本雜誌《影像》所寫,許多文章都是在旅途中完成的,由我口述,老伴打在計算機上。旅館房間、長途火車、航班候機室裏都在撰稿,玩得不亦樂乎也得隨時收心,盡量把握時間工作,因為一回台北就得排版、印刷,否則雜誌就會脫期。時間緊迫、環境嘈雜,文氣難免受到幹擾,舊版文字累贅,資料也有疏忽之處。這回新版上市,趁機好好潤飾、校對,除了彌補遺憾,更有舊地重遊、麵對當年的自己之感。

人生起起伏伏,各有際遇,每個人身上都負著包袱,隻要活著就得繼續扛。旅行有如暫卸重擔,放空自己、吸取能量後,回到原來的環境,包袱也仿佛輕了。

遊記的魅力就在於,不隻記載了旅行經曆,也封存了一段屬於自己的獨特時空。每個人走過的地方都一定會變,即使重返現場也是物是人非。寫遊記好比拍照,按下快門的那瞬間,就把流動的時光留下了切麵,成為不變的永恒。每篇遊記都是一個人與一座城市的結緣,若沒留下記錄,就好像一切酸甜苦辣都沒擁有過。漫漫長路,想不起來的過往,其實也等於不曾發生。

當年造訪這些地方,數碼攝影尚未興起,世界各地的攝影氛圍仍保有濃厚的傳統紀實風格,每到一處都能領會飽飽的生命感動、人道關懷,讓自己對攝影的信仰更為堅定,對自己該走的路更為明確。反觀現在,數碼相機、手機攝影愈來愈盛行,技術門檻降低,看待攝影的態度也跟著下坡。觀念攝影蓬勃,各種攝影獎項多看中創意,影像的厚度愈來愈薄,溫度愈來愈低,眼花繚亂地看完一堆作品後,不但沒受到感動,有時連印象都留不下。

想到這裏就覺得特別慶幸,我不但見證了傳統攝影的黃金時代,也積極參與了它。除了拍照、教書、辦雜誌,也用遊記為那個時代的國際攝影活動留下了真切的、可以追尋的痕跡。不但自己能夠回憶,也可供後人緬懷、學習那個用相機見證人性和用影像反省自身的年代。

201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