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外編 探訪榆林窟(1 / 3)

一馬平川的戈壁灘,蒼鷹,沙丘,千年不死的胡楊,駱駝隊,奇形異狀的雅丹地貌;一輛越野吉普在這河西大地上奔馳。

隻有到了敦煌,我們才會發現,敦煌石窟並不是莫高窟的代稱,它是一個由大大小小的石窟組成的石窟群。這當中還有一句話:沒去榆林窟,不算到敦煌。

(東千佛洞,西千佛洞,五個廟石窟,昌馬石窟……榆林窟)

榆林窟是非去不可的。它是敦煌石窟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在安西向南七十五公裏的地方。莫高窟在它的西邊。中間是一百公裏寸草不生的荒漠。如果去往榆林窟,必須經安西南邊一條岔路上折返而行。

(奔馳的吉普車)

不要以為它從來都是這樣荒涼的。

明代以前的兩千年,外來文明都是由西而入。它們繞過號稱“死海”的塔克拉瑪幹沙漠,穿過陽關與玉門關,經由河西走廊,五彩繽紛地進入中土。我們輝煌而先進的中華文明也是經由這一條路線,遠播世界,影響和推動著全人類的進步。而敦煌所有的石窟都守在這中外文明交流的要道上。

(絲綢之路上的景觀在車窗上魚貫而過)

莫高窟地屬古沙州,榆林窟地屬古瓜州。極地的遙遠與曆史久遠的深邃感,使榆林窟充滿誘惑。當我們接近它時,就能異常強烈地感受到了。

(唐代邊關破城子,鎖陽城,城堞廢墟與烽燧)

榆林窟在一個河穀裏。晶瑩透徹的踏實河從中穿過。所有洞窟都是在河穀兩岸的峭壁上開鑿出來的。它原名為萬佛峽。由於這裏榆木成林,蒼翠宜人,人們便稱之為榆林窟。當年,佛教東傳時,佛教徒們一定是在漫無際涯的大漠中,發現了這一片有綠蔭有甘泉的神奇寶地,才把心中無上崇敬的佛神安放在這裏來。

(踏實河淙淙的流水,濃密的榆樹林,榆林窟外景)

誰也說不清,榆林窟的開鑿始於何時。在它所擁有的四十二個洞窟中,年代最早的一批洞窟,都興建於一千年以前的大唐。

(始建於唐代的洞窟。窟號為6、15、16、17、19、20、21、23、24、25、26、28、31、35)

應該說,正是在莫高窟的全盛時代,安西這邊一條宛如世外桃源的峽穀裏,奇花異卉全都開放了。

從敦煌石窟整體意義上說,榆林窟是它盛年完成的一部巨著和力作。

(展示唐代壁畫。第15窟前室南壁天王,前室東壁地藏菩薩,前室頂部伎樂天等。第25窟主室壁畫。第24窟不空索觀音變。第36窟法華經變等)

如今保存依然完好的第25窟是其中的經典。

(鏡頭由洞外入洞窟,通過甬道進入前室,再經甬道漸漸進入主室)

又長又深的甬道是榆林窟的特征之一。

一點點深入進去。前後左右,包括窟頂全是壁畫。

我們來到了唐人心中的天國。

主室南壁、北壁、東壁三鋪整麵牆上都各有一幅巨型的經變畫。

經變畫是中國人的獨創。它通過宏大的場麵,豐富的細節,迷人的故事,優美的形象,以及中國喜聞樂見的形式,將艱深的佛教經典生動又明了地傳達給大眾,使佛法得到普及與弘揚。

北壁的《彌勒經變》和《觀無量壽經變》所描繪的全是佛國的極樂世界。可是,由於《彌勒經變》表現的是彌勒成佛的過程,畫中必然要對佛國的生活進行著意的令人向往的渲染。

在《彌勒經》裏,佛國的生活是:

村邑聚落,雞犬相及,山噴香氣,地湧甜泉。地平如鏡,風不揚塵,香美稻穀,一種七收;田園成熟,花果遍野,樹上生衣,隨意取用;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四珠寶柱,照耀通明。

(北壁《彌勒經變》中相應的畫麵。如“道不拾遺圖”、“剃度圖”、“耕獲圖”等)

這表示莊稼一年可以收獲七次。這表示所有樹木都能生長衣服。

佛經裏的描述來自於想象,畫工們的描繪卻來自現實。

畫工為了使筆下的畫麵可信,必然拿來自己熟悉的形象。於是佛經中虛空的想象就變得有血有肉,可以觸摸了。

唐代大乘佛教的推廣,正好利用了當時中國繪畫趨於成熟的寫實手法。這一來,佛教枯燥的說教便親切、貼近和富於魅力。像唐代的大畫家吳道子、周昉等人,也是壁畫的高手,他們曾經都為京城著名的廟宇作畫。這便很自然地使壁畫的手法更寫實,內容與情感更接近現實的生活。

(將周昉《簪花仕女圖》,張暄《搗練圖》,黃筌《寫生珍禽圖卷》等與莫高窟第45窟南壁西側求女得女、離瞋恚,南壁東側現天大將軍身,北壁西側十六觀等世俗形象的畫麵相對照)

再看南壁的《觀無量壽經變》。這幅巨型的經變畫所展示的是一片佛天淨土,一個純粹的極樂世界。

畫中燦然七寶池,漾漾功德水;舞榭歌台,瓊樓玉宇,祥雲飛天,寶蓮照水;金沙布地,琉璃鋪階;阿彌陀佛居中而坐,菩薩諸天分列左右;樂隊齊奏法鼓法樂,禽鳥隨之亦歌亦舞;清淨無限,香氣四溢。然而這樣的極樂世界隻是可望而不可及麼?

饒有趣味的是,這幅巨型的經變畫的兩邊,對稱地各畫了一幅連續圖畫。這是盛唐時代流行的“對聯式”畫麵。

連續畫麵多用來描述佛教故事。

右邊這幅《未生怨》所畫的正是《觀無量壽經變》中頻婆娑羅王與王子,前世冤恨相結,後世仇殺相報,最終接受佛陀說法,從而向往極樂淨土的故事。

於是,從整體上說,這幅旁側的說教性質的《未生怨》,便是通往正中那幅極樂世界的一塊跳板。

善男信女們很自然地從這個古印度佛經上慘烈的故事,生出對和平與美好的佛國的向往。

多麼美妙的佛天!多麼智慧的說教!多麼動人的畫麵!如此繁複又精美的景物,如此形態各異的神佛,怎麼能這樣嚴謹又和諧地結構成一個整體?一切一切——都像是與畫中歌台上演奏的音樂同一個節拍!

看,八位伎樂天,分別吹奏著海螺、笙、琵琶、豎笛、篳篥、橫吹、排簫、拍板,樂器的聲音不同,旋律的曲調一致;仙鶴、孔雀、鸚鵡、共命鳥和美音鳥隨著音樂的節律,一起扇動翅膀,共同翩翩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