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倫敦 (3)(1 / 2)

倫敦的風景名勝大多在泰晤士河左岸,泰特現代藝術館無疑是右岸的一大亮點,尤以那高聳入雲的煙囪最引人注目。可惜我到達時剛好趕上關閉入口,因而無緣重訪故地。那以後我改到右岸漫步,走過“二戰”時的軍艦“貝爾法斯特”號,遠遠地看見對岸的倫敦塔和下遊的塔橋。

倫敦塔橋建於19 世紀末,是一座架在兩座塔樓之間的吊橋,有巨輪通過時可以打開。它的曆史與倫敦塔無法相比,後者集城堡、炮台和箭樓於一身,始建於1078 年,原是一座軍事城堡,白色的中心塔周圍有13 座塔,後世國王在此修建 王宮和教堂。

上一次我來倫敦時,曾進倫敦塔裏麵參觀,看到有古代兵器、曆代國王王冠和王室珠寶。雖有多位國王、王後在裏麵的血塔裏被囚和處死,但對我來說,最感興趣的卻是那位空想社會主義的代言人托馬斯·莫爾,他以一部《烏托邦》名垂史冊。

當時亨利八世因個人欲望要求英格蘭所有重要的宗教和政治人物都宣誓承認,英國教會的真正首腦是英格蘭國王而不是教皇。莫爾作為虔誠的天主教徒和政治家,不聽國王的命令。他在塔內被囚禁了一年,最後國王通過偽造證據宣布其犯有叛國罪並處死了他。

一年以後,亨利八世的王後安妮由於被控犯有叛國罪和通奸罪,也在塔內綠地上被斬首。有趣的是,當年國王脫離天主教正是為了迎娶安妮。死前國王滿足了王後最後的願望——用劍而不是斧頭行刑,為此專門從法國物色了劍客充當劊子手。雖說亨利八世是英國改信新教的關鍵人物,卻未獲得後世的一致愛戴。

溫布爾登車站

倫敦 2008 年夏

胡冬的家位於倫敦南郊,離地鐵車站有點遠。每天我外出遊玩歸來,坐地鐵到目標車站以後,便給胡冬打電話,他會開著那輛老牌的特拉姆斯汽車來接我。我離開他家外出時也是這樣。有一次,我從地圖上看見位於另一條地鐵線上的溫布爾登車站離他家也不遠,便請他把我送到那個著名的車站。不過多花了5分鍾的時間,卻讓我看到了另一個聖地。

果然,溫布爾登車站要氣派許多,入口處有個大廳,門口擺放著許多鮮花,門外還有個小廣場。每年6月底,這裏舉辦全英網球公開賽時,兩個星期的時間內會吸引超過25 萬名觀

眾,他們大多乘坐地鐵來回。如果守著廣場,沒準兒能見到偶像或大明星。可是這回,偌大的車站乘客寥寥可數,鐵欄杆上停靠著的自行車也井然有序。

在四大網球公開賽中,溫布爾登網球賽賽場不僅是唯一的草地賽場,也是曆史最為悠久的。早在1877 年,第一屆溫布爾登網球錦標賽便開打了,當時隻設男子單打,7年以後增設了女子比賽,又過了兩年,倫敦塔橋才開始修建。更值得一提的是,那會兒溫布爾登不屬於倫敦,而是薩裏郡的一座城市。直到1965 年,它才成為默頓的一部分,後者是大倫敦32 個自治市之一。

今年的溫布爾登網球賽對我有些特殊,因為我就在不遠的劍橋,有幾次我試圖來倫敦現場觀看比賽。有兩點特別吸引我,一是川妹子鄭潔破天荒殺進半決賽(那時尚無法預知,3年後李娜能殺入澳網和法網的決賽並贏得大滿貫),二是男子單打,費德勒與納達爾進行了驚心動魄的5局對決,最後衛冕失敗,未能打破博格連續5屆奪冠的紀錄,令人惋惜。而貴為3號種子的德約科維奇,卻在第二輪就被早早淘汰。

卡爾·馬克思墓

倫敦 2000 年春

第一次倫敦之行,我有兩張照片特別值得珍藏,那就是卡爾·馬克思墓和胡冬的家門。馬克思墓位於倫敦北部的海格特公墓,和卡姆登市場同一個方向。那裏是到倫敦來的中國人和東歐人喜歡造訪的地方。瞧這位波蘭共產黨人,正是他幫我找到馬克思的墓地的。作為19 世紀知名的革命家、社會學家、曆史學家和經濟學家,馬克思以《共產黨宣言》(1848 年,與恩格斯合著)和《資本論》聞名於世。他本是普魯士出生的猶太人,2002 年春天,我在法國南錫大學訪問期間,曾到訪過馬克思的出生地特裏爾,那是與盧森堡大公國接壤的一座德國小鎮,馬克思在那裏讀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