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沉陷在曆史長河中的昆侖秘道(1 / 3)

在新疆南部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有一座巨大的山脈,它全長2500公裏,自西向東貫通新疆境內的帕米爾高原,向東延伸至青海境內,這便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具有顯赫地位的萬山之祖——昆侖山。在曆史上昆侖山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上古流傳下來的神話傳說很多都與昆侖山有關。而主體部分在新疆與克什米爾交界線上的喀喇昆侖山脈,是世界第二高山脈,其山口曾是絲綢古道所經之處。在昆侖山北坡的塔裏木綠洲以及與喀喇昆侖山毗鄰的藏北地區,自古以來就有先民生活在那裏。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不同種族的人們通過昆侖山和喀喇昆侖山之間的道路相互交流、融合。

1993年,北京大學曆史係王小甫教授,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平山鬱夫絲路研究獎學金”的資助,對西藏最早通往新疆之路、喀喇昆侖山區的古代交通、吐蕃西進中亞之路、蔥嶺山區的南北交通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撰寫了《七至十世紀西藏高原通其西北之路》的考察報告。他認為,由於自然地理的原因,最早從新疆塔裏木綠洲通往西藏及克什米爾地區的古道主要有兩條:一條大致與今天的新藏公路所經相同,即穿越阿克賽欽這片夾在喀喇昆侖山和昆侖山之間的荒漠;另一條由塔裏木綠洲邊緣的皮山縣桑株鄉向南翻越昆侖山桑株達阪,經賽圖拉到達藏北,或翻越喀喇昆侖山口抵達今天印占克什米爾的拉達克地區。王小甫教授的文章中還提到了一條翻越克裏雅山口從新疆進入藏北羌塘的秘道,但他引入清末《西藏誌》所言,認為其路“冬夏不可行,困難異常”。他提出,過去有人認為這條秘道在唐代就已存在並為吐蕃軍隊所利用的說法是不可想象的。

從2005年起,我多次踏探塔裏木綠洲以南的昆侖秘道,確認了王小甫教授提到的克裏雅山口古道、桑株古道是存在的,除此之外還存在著一條穿越喀喇昆侖的克裏陽古道。這三條古道在曆史上都曾是新疆通往西藏或印度的重要交通線,曾在軍事、商旅和民間交往上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據史料記載,公元7世紀60~90年代,吐蕃與唐朝在西域進行了多次爭奪。當時吐蕃人進入西域幾乎總是首先進攻於闐(現在的和田地區),可以判定克裏雅山口道是吐蕃進入塔裏木盆地的主要進軍之路。至今,在於田縣普魯村以北還保留著阿拉叫依古驛站,在新疆和西藏交界的克裏雅山口以北40公裏處有殘存的阿塔木帕夏古堡遺址。公元10~11世紀期間,由西遷回鶻聯合其他民族建立的以喀什噶爾為中心的喀喇汗王朝,經過近百年的拉鋸戰最後滅掉了於闐。由於喀喇汗王朝推行伊斯蘭教,一部分信仰佛教的於闐人被迫翻越昆侖山經克裏雅山口逃入吐蕃。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盤踞新疆的策妄阿拉布坦從克裏雅山口進入西藏。“蒙古準噶爾部策妄阿拉布坦派遣台吉策零敦多布,出奇兵六千,繞戈壁逾和闐南大雪山,穿騰格裏,突襲拉薩。”1723年,有野心的青海蒙古親王羅布藏丹津也是從這裏逃往西藏的;1878年,左宗棠率領的清軍追殺白彥虎時,這條路被毀,“溪徑遂絕”。

穿越冬夏不可行的克裏雅山口古道

在近代探險史上,1885年6月,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率隊曾沿著克裏雅山口的北麓走了將近一個月時間,吃盡了苦頭,也未找到一條到西藏的便捷之路。20世紀初,日本探險家橘瑞超在第三次中亞探險時,選擇夏天最適宜的季節,試圖沿著這條高原秘道進入西藏。他在昆侖山腳下的普魯村雇了30多個馱工,購買和租了幾十頭犛牛和騾馬,最終沒能如願,自己也差點死在了阿什庫勒盆地。1930年,植物學家劉慎諤循昆侖山南麓行進3個月,曾翻過克裏雅山口沿河而下。

1950年8月,解放軍獨立騎兵師在普魯村召開“進軍西藏誓師大會”後,由漢、回、藏、蒙古、錫伯、維吾爾、哈薩克7個民族136人組成的先遣連沿這條古道進軍西藏。經過45天的艱苦行軍,跨越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昆侖山區,到達西藏阿裏的改則地區,行程約計600多公裏,在這期間68人犧牲。為了紀念英雄先遣連的壯舉,這條古道也被後人稱為“英雄古道”。同年,解放軍開始在克裏雅河上遊河穀修築新藏公路,但由於地質情況複雜、塌方嚴重、高山缺氧等原因,最後被迫放棄,於1956年改道修建新疆葉城到西藏普蘭的新藏公路。至今,在“英雄古道”沿途仍可以看到殘留的路基,在阿拉叫依和蘇巴什還保留著當年築路大軍營地的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