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魯迅公園及多倫路周邊景觀(1 / 3)

魯迅公園和魯迅紀念館

位於四川北路2288號,魯迅公園是一座有著百年曆史的城市公園,1896年工部局在此建造靶子場。1901年始建虹口娛樂場,1906年初開放,當時是一處供西方僑民遊玩的體育活動場所,1922年起稱虹口公園,1956年魯迅逝世20周年時,公園內建造了魯迅墓園、魯迅紀念館,並把魯迅先生的遺骨從萬國公墓遷葬於此,遂成為聞名遐邇的紀念性文化休閑公園。1988年,改名魯迅公園。園內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魯迅墓、魯迅紀念館,震憾近代史的尹奉吉義舉紀念地梅園。有山有水有瀑布,山水之間,堤橋相連,景色優美。總體上保留了英國風景園的特點。著名的自然景點包括櫻花園、友好鍾座、鬆竹梅、百鳥青山、湖光島影、柳堤姿色等。

魯迅墓位於公園西北隅,周圍懷抱著龍柏、香樟、廣玉蘭等常青樹,顯得莊嚴而豐卜素。魯迅墓麵積達1 600平方米,用細密堅實的蘇州金山花崗石構築,墓前有高2.1米的魯迅銅像。

魯迅紀念館是記錄魯迅生平事跡的陳列館,建築風格保留了二層庭院式的江南民居特色,又融入了現代博物館的理念。紀念館以魯迅手稿、文獻照片、遺物為基礎,輔以展示藝術與雕塑、場景、蠟像及多媒體影視等多種展示方法,生動再現了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卓越地位。

魯迅故居

位於山陰路132弄9號(大陸新村9號),魯迅故居是一幢紅磚紅瓦的三層建築,外形具有他故鄉紹興民間住宅的風格。1933年4月 ~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居住於此。1936年10月19日淩晨,魯迅在這裏與世長辭。魯迅故居是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人物紀念館,館名由周恩來總理親題。

多倫路文化名人街

多倫路原名竇樂安路,是一條小街,它呈“L”形,全長僅550米,小街雖在地圖上難有立錐之地,但在近現代中國文化史上卻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多倫路及其周邊地區從一個側麵集中地展示了這個曆程印跡和文化縮影,真可謂“一條多倫路,百年上海灘”。其間魯迅、茅盾、郭沫若、葉聖陶等文學巨匠及丁玲、柔石等左聯作家的文學活動,鑄就了多倫路“現代文學重鎮”的文學地位,而名聞遐邇的公啡咖啡館(遺址)、鴻德堂,風格各異的孔(祥熙)公館、白(崇禧)公館、湯(恩伯)公館更使多倫路成為海派建築的“露天博物館”;從瞿秋白、陳望道、趙世炎、王造時、內山完造到景雲裏、中華藝大、上海藝術劇社,名人故居、海上舊裏,積澱成今天多倫路上濃厚的文化氣息,使人流連忘返。

多倫路的路麵用石塊鋪成,路兩邊的各式洋房已塗刷一新,眾多的博物館、展覽館、古玩字畫、書屋文苑、茶室吧廊成為國內外賓客懷舊休閑、旅遊觀光、文化消費的好去處。

中國“左聯”會址

位於多倫路201弄2號,這裏曾是中華藝術大學舊址。係一幢磚木結構三層樓洋房,為英國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1930年3月2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成立大會在此宣告成立。“左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文學團體,培養出大批文學青年並投身革命,“左聯”的成立,標誌著中國現代文學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譜寫了中國革命史和現代文學史的光輝篇章。

這裏另設有中共“四大”會址紀念館供人們參觀。

多倫路民間收藏館

這裏的民間收藏館堪稱上海之最,包括 “藏書票收藏館”、“蘇韻閣”、“筷子博物館”(多倫路191號)、“金泉古幣博物館”(四川北路203弄35號原湯公館)、“南京鍾收藏館”(多倫路193號)、“文風奇石藏館”(多倫路189號)等等一批極具個性的民間收藏館,形成了“文博街市”的主體特色。多倫路上還有一些其他小型私人收藏博物館包括集報館、古陶瓷收藏館、毛澤東像章私人收藏館等。這條已被評為“上海十大休閑街”的文化街上,擁有全國第一家現代美術館,它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畫家與畫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