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鄉愁“愁”什麼?(1 / 1)

鄉愁“愁”什麼?

卷首語

鄉愁,在當今中國是個很“文藝”的詞語。它的紅後來源於台灣詩人餘光中、文化學者席慕容的同名詩作《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哪頭;長到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哪頭……

詩作中對故鄉充滿的思念、哀怨、惆悵,不知打動了多少少小離家、有鄉難回的遊子之心。

2014年1月22日,中共中央一號文件,以“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詞句,令鄉愁第一次出現在最高級別的官方文件中,迅速在神州大地熱騰。接著,由中宣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聯合組織實施,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拍攝的百集大型記錄片《記住鄉愁》播出,更是把鄉愁提升到人們想家的新境界。不說鄉愁,好像你談論家鄉都少了應有的品位和情調。

要說古人懷鄉情結,還是今人想家盼歸,用鄉愁來形容的還真不多。像李白的“窗前明月光”,就算是古人抒發鄉愁的典型之作了。當今公職人員也好,農民工也好,大都用“想家”、“思鄉”的平白之語,來表達對家鄉的向往與回家之心切。

餘光中的“鄉愁”概念之所以能迅速流行,說明它準確而貼切地探到了大家心靈最柔軟之處,瞬間擦亮了人們對故鄉眷戀的明亮火花,。一時間,不“愁”不足以表達對故鄉的熱愛,不“愁”不能催下眼中的熱淚。

那麼,到底什麼是鄉愁?有人認為鄉愁是對家鄉的感情和思念,對故土的眷戀;有人認為鄉愁指的是“一個生病的人因為他並非身處故鄉而感覺到的痛苦”,或者“再也無法見到故鄉的恐懼”。

後者對鄉愁的定義似乎更準確與貼近現實一些。古代交通不便,遊子們“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催”的現象較為普遍,因而將對家鄉的思念演變為鄉愁,容易理解。而當今交通發展迅速,道路四通八達,“千裏江陵一日還”的速度已經是慢的了,隻要經濟條件允許,一個黃金周或小長假足可回家轉一圈,還有什麼思鄉之愁可言?

而當今的鄉愁,愁的正是見不到兒時故鄉、夢中故鄉的恐懼。

要說中國古代最典型的鄉愁之作,莫過於楚漢戰爭的“四麵楚歌”。項羽及其軍隊被困於垓下,漢軍士兵以唱楚地歌曲來引起楚軍的思鄉之情。聽到熟悉鄉音的楚軍,由於恐懼再也沒有機會回到家鄉了,頓時軍心渙散,棄陣投降。

台灣詩人餘光中、席慕容的鄉愁之作之所以能打動讀者,就在於他們親眼領略父輩有鄉不能回、終老難踏故土的苦楚和淒涼。這樣一種思鄉病已經深深傳染到他們身上,不抒發難以釋懷。

我們當今許多人的思鄉的恐懼感來自哪裏呢?不是說回不去故鄉,而是魂牽夢縈的故鄉已不複存在。今年春節後,上海一位博士生的《返鄉日記》頃刻爆紅,正是說出了當代有條件回到家鄉者的鄉愁。

近20年來,是我國鄉村變化最大的時期。工業化、城鎮化,高速的經濟發展可謂日新月異。可在日新月異中,大量的村莊被摧毀,大片的農田變成樓房,連綿的草地山林河流在消失,成群的飛禽昆蟲失去了蹤影……當我們回到故鄉的時候,兒時印記深刻的古宅、老樹、小溪、田野、小鳥已都不複存在。我們,在故鄉已經找不到自己的家門。

這,恐怕才是我們今天大多數人的鄉愁。

人人都有鄉情,但每人都有不一樣的鄉愁。本期專題,我們以“不一樣鄉愁”為主題,采訪了幾位不同職業、地域的人,看看他們的鄉愁在“愁”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