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黎明與日落·流動與愛(1 / 1)

意外的開始

Celine和Jesse,或者加上似有若無的愛情,讓我非常想去歐洲旅行。

還在做夢的年紀就看了電影《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自此難忘搭火車在城市與城市間行進,與陌生人輕鬆談論人生和愛情的場景。

我驚訝兩個鍾頭車程就可以到另一個語言全然不同的國度,羨慕歐洲男女是否都能如Celine和Jesse輕易談起說不完的話題。

當時並不知曉愛情,但總覺得所冀望的一切都可以在歐洲實現。喜歡片中輕鬆帶過的維也納街景;喜歡餐車裏兩杯咖啡中的絮語;喜歡早上在布達佩斯,晚上在維也納,隔天就到巴黎的流動;喜歡片子開頭吵得潑辣的夫妻、居然因為浪漫情懷同意賒酒的酒保,以及初次見麵就可以聊得天南地北一整日的Celine和Jesse。

所以如果可以,那麼我想去歐洲。帶著屬於《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的浪漫,去追尋屬於自己生命的流動與愛。

而若是這麼地向往,能夠實際踏上日落破曉的雙城之旅,到底算不算意外?

2008年,我拿到一張“歐洲21國火車通行證2個月任選15天”的環歐車票。

那是7月。某個征選“電影與旅行計劃”的比賽,經朋友轉達,進入我腦海。

彼時剛將年假一次消耗完,甫自滿是咖啡香的維也納歸來,說起來好像怎樣都沒理由去想工作之外的事。然而也許是心境還停留在維也納一間又一間人文咖啡館,或是因為旅行方畢卻持續驛動的情緒,渴望再度呼吸點常態外空氣的心願,一點點、一點點浮遊而上,無預警占滿心扉。

下意識間,居然已開始搜尋種種信息,進而忍不住動筆寫下新的旅程。

我仍停留在維也納回來的浪漫殘影,心念不斷地回憶非常喜愛的電影《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還記得初看電影當時,約莫與女主角同歲、同樣對愛情懵懂;而後慢慢與十年後的續集《愛在日落餘暉時》(Before Sunset)裏的主角一般成長,在感性與理性間、情感與現實中波折。

如此,兩部電影居然亦像是某種屬於自己生命記錄的對照。忍不住,依循電影軌跡納入計劃,在巴黎到維也納間細細排入流動的旅程。

新的計劃一點一滴成形,渴望再出發的念頭與日俱增。

經過幾重挑選,新的計劃居然被選中。我決心克服萬難,努力湊上農曆春節原有假期,硬是擠出一個多月時間。

終於,在2009年元月底,帶著寫有“如有緊急公事須立刻回來”但書的假單、不論發生何事都必定隨身的相機、幾本跟旅行相關的書籍,以及能夠保證隨時與台北聯係的筆電,我踏上深冬的銀白歐洲、追尋電影中的浪漫與愛。

而一切的一切,就這樣展開。

關於希波

雖然拿到歐鐵券後,在歐洲的交通不用煩惱,機票費用也在各式各樣的文案兼職裏慢慢省出來,但歐遊住宿仍然是很大一筆開銷。即使在巴黎租住便宜小公寓,其它地方盡可能利用青年旅館,或是睡在火車上(老實說臥鋪車票並不便宜),要在歐洲住上一個多月,特別是還想在阿爾卑斯山上住美麗的溫泉旅館、好好吃幾頓像樣的飯、嚐試瑞士琉森的監獄飯店盡管不是沒有錢,但不小的支出實在是種負擔。

還好,我有朋友,要好而且重要的朋友。

旅居維也納的希波先生,是過去幾年來,我精神上的重要支柱。乍聽到遠行計劃,希波毫不考慮出讓他在維也納二區的兩房小公寓,作為我的旅行據點,也讓我能在維也納享受無憂的電影與咖啡館旅行。最棒的是,念建築的希波在我的旅行計劃中拉出一條重要的“穿越冬雪的建築之旅”支線(很可惜在本書中沒能介紹),並且一路陪伴我做著種種夢想,講了難以計數的對話,幫我查了許多資料,同時身兼德文翻譯,在深冬大雪中步步前行。

凡此種種,至今我仍深深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