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後記(1 / 2)

我翻開民國三年重修、一九六四年重印的《和順縣誌》,紙質已經發黃,通篇沒有一個標點符號,全書四百四十四頁,由地理、建置、典禮、祠祀、賦役、官師、選舉、人物、風俗、藝文十卷構成。這就是現在能看到的最早的《和順縣誌》了。

一九六四年一月一日,當時的縣誌編撰委員會在重印《和順縣誌》說明中這樣寫道:縣誌是記載一縣史實的文獻,雖係地方性的,但和國史一樣具有範圍大小不同的重要意義,是國史所未能詳及的重要典籍。所謂“邑之有誌,即如國之有史也”。

我癡迷這本古誌,緣於在“兩辦”的秘書生涯,當時寫材料經常需要對和順縣情進行概括,常常是下筆千言,不得要領。偶翻舊縣誌,發現早在康熙十四年和順邑令鄧憲璋就有他很精辟的概括:

和順為春秋梁餘子食邑,邊晉冀東陲,隸遼州北鄙,鄰畿甸,接豫域,四嶺環峙,群山盤曲,居太行之絕巔。一泓漳水,瀠洄郭外。於形勝亦可觀。茲山高道險,溪澗奔流,水固不能載舟,陸誠難於驅車。商賈鮮至,貿易不興,民間以耕鑿為業。厥地石確,厥居穴處,且春寒如冬,夏無盛暑,方秋隕霜,將冬飛雪,其天時地利迥異於鄰封,寧不衣弊衣而食糠食!為山右偏僻脊苦之最,久著於廣輿。

短短一百四十九個字,把和順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水文以及那個時代和順人民的疾苦介紹的非常全麵精到,我輩搜腸刮肚,還能超過以上的精練文字、精辟概括嗎?舊縣誌還告訴我們,古代縣官主要的善政是:繕城垣、招流離、清逃絕、編保甲、立鹽法、除邑害、理學宮。大約為現代的城建、民政、治安、戶口、鹽政、打黑、教育等大事。還告訴我們,到康熙十四年,邑令鄧憲璋“不遺餘力,流離集、逃絕除、保甲清、城垣固、興鹽利、革驛弊,學宮亦從此而更新。俾其農安於畎畝,士業於讀書,衣能弊體,食可充腹,於國賦亦無逋負矣”。

一本薄薄的舊縣誌,就是用如此精美的文筆,給後人誌輿圖建製,誌山川物產,誌田賦戶口,誌風俗祀典,誌人才法度,誌古跡名宦,誌隘口祥異,誌節孝藝文……

從公元前六六〇年和順被封為梁餘子養采邑到二〇一〇年,有文字記載的和順已整整兩千六百七十年了,是縣誌載著這長長的曆史,從遠古走來並向未來奔去。

我逐頁細讀並開始寫作,始於和順文化與旅遊結合定位、起步並開始發展的二〇〇五年。在邊讀邊遊邊寫的一年多的時間裏,我仿佛看見了那些不遠千裏來和順為官為吏的士子,仿佛又回到了一派田園風光的古代和順,仿佛又聽到了王雲鳳那一口地道的和順東鄉話。舊誌告訴我們,過去的和順地處偏僻,山高風猛,石厚土薄,“衣不識錦,食不食稻,貨殖不興,人文孤陋”,但那是相對而言,當天塹變通途,和風伴麗日,資源被利用,人才能伸展,和順的後發優勢和可持續發展條件是古人做夢都不會想到的。就是懷著這樣的心情和希望,我寫下了這一組係列文章。當時,電視廣告上有一則浙江紹興的旅遊宣傳片,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廣告詞是:跟著課本遊紹興!受此啟發,我為這一係列文章找到了總題目:“跟著古誌遊和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