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江南第一山——天柱山(2 / 2)

天柱山的千年古鬆不下萬棵,尤以“十大名鬆”最具特色。作為群鬆之首的天柱鬆,又被稱作“天柱鬆王”,它屹立於絕壁之上,紮根於石縫之中,下臨萬仞,上逼藍天,剛直挺立,確有不可一世之概。

探海鬆用其彎曲的軀體,伸出長長的手臂,去探秘浩渺的雲海。五妹鬆、虯龍鬆、雙掌承露、鷹鬆、舞女鬆等,千姿百態,婀娜多姿。

天柱山的景點中,最具特色的莫過於神秘莫測的洞府了。這裏有知名洞府53處,而且多聚集千米以上的主峰景區。它們疊石天成,自然成趣。

如馬祖道一修煉的嘉平館,大宋顧柬之宿過的柬之洞,迎真峰上的迎真洞等。但規模最大、結構最為奇特應首推被譽為“全國花崗岩第一秘府”的神秘穀,由峰巔墜下的巨石,無序疊置於峽穀之中,便形成了這神秘的洞穴。

洞穴分逍遙宮、迷宮、龍宮三大部分。從狹窄陡峭的洞口而入,左右環繞,上下迂回,時而步道斷蹤,時而又別開洞天。真是神秘莫測,其樂無窮。

“無山不石刻,有刻皆名山。”自古以來天柱山就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騷客文人、達官顯宦紛至遝來。他們麵對如此美景,揮毫潑墨,抒發內心的感慨,於是便留下了眾多的石刻。

從石牛古洞至馬祖庵,從虎頭崖至天柱之巔,從九井河畔至南天門,到處都是古聖先賢們的題刻,而這其中石牛古洞內的山穀流泉摩崖石刻,以其數量之多、密度之大、品位之高和年代之久而列各景區石刻之冠。

在這片不到300米長的石壁上,彙集了唐、宋、元、明、清共300餘幅石刻,可謂是詩、詞、文、圖、賦形式各異,行、草、隸、楷、篆五體俱全,真正是一條藝術的長廊。其中尤為珍貴的是一代改革家王安石和書法宋四家之一的黃庭堅的真跡。

[旁注]

洞天 道教語,指神道居住的名山勝地。洞天就是地上的仙山,它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構成道教地上仙境的主體部分,我國五嶽則包括在洞天之內。

福地 指神仙居住之處。道教有七十二福地之說。也指幸福安樂的地方。舊時常以稱道觀寺院。洞天福地多係實指。曆代道士多往其間建宮立觀,精勤修行,留下不少人文景觀、曆史文物和神話傳說。

騷客 通常和文人並用,也稱騷人,是詩人的別稱。源於屈原所作之《離騷》,後人多以騷客來形容詩人或文人的不得誌。

左慈(156年~289年),字元放,東漢末方士。少居天柱山,習煉丹。壽至134歲,一生中經過六七十年的修煉。在道教曆史上,東漢時期的丹鼎派道術是他一脈相傳的。

馬祖道一 俗姓馬,又稱馬道一、洪州道一、江西道一。唐代著名禪師,開創南嶽懷讓洪州宗。馬祖道一是四川曆史上最具影響文史名人之一,與司馬相如、李白和蘇東坡齊名。

漢武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名劉徹,漢朝的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戰略家。7歲時被冊立為皇太子,16歲登基,在位54年,開疆拓土,奠定了中華疆域版圖。漢武帝獨尊儒術,首開絲綢之路,功業輝煌。漢武盛世是我國曆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我國宋朝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詩人、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黨領袖。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

[閱讀鏈接]

在印度雨季裏僧尼禁止外出,以防傷害草木小蟲。佛教這一舉動感動了菩薩,於是菩薩便賜給世人一種可以說話的草,名字叫熱唇草,來感謝世人。

有一天,當氕子僧人從沙漠回村落途中,他見到一棵草不停地說話,於是他用手摸了摸。當他把手拿開時,發現這草就枯萎了,天上卻下起了鵝毛大雪,等到雪停時,僧人已經凍僵了。

菩薩為了警告世人,特別是僧人不要對任何事物好奇,一心修行。於是便把氕子的肉身點化為一座海拔高1488米高的天柱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