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黃河第一瀑——壺口瀑布(2 / 2)

渦穴分布較廣,經後期剝蝕、殘留的群體在景區約有30多處,高程從海拔450米至500米。河床基岩受激流衝蝕形成的波狀衝蝕凹槽,凹槽多存在瀑布發育地段,保留完好的有7處。

河心島是由於在水流作用下,沿節理麵使較硬的岩塊肢解式溝通呈島狀分布,較明顯的有兩處,即孟門山和離堆山。

侵蝕台地分布於峽穀的兩側,西岸較狹窄,東岸較寬廣平坦。

穀中穀又稱龍槽,北起瀑布,南至孟門山。側蝕洞穴是在河槽岩壁兩側出現的凹槽不規則狀洞穴。

懸穀是在黃河兩側的某些支流穀口,由於節理或斷層麵橫切穀口而形成懸在岩層壁麵上的穀口。節理群發育普遍,成群分布,較典型的約有20多處。

動植物化石遺跡散布多處,集中連片的古生物二趾獸化石群一處。

黃河壺口瀑布地質遺跡的價值是:

壺口瀑布地質遺跡具有典型性,其特有的侵蝕型、潛伏式黃色瀑布屬世界罕見,公園內地質遺跡類型齊全,遺跡清晰,規模大,具有很強的典型性、科學性和觀賞性。

壺口瀑布地質遺跡屬世界上唯一的特殊地質遺跡,大峽穀中的穀中穀遺跡,其成因十分特殊,在國內外均屬少有的遺跡。

園內地質遺跡保存完好,基本保持自然狀態,極少受到人為破壞。園內各種地質遺跡現象豐富多彩,保存完善,係統而完整地反映了黃河壺口瀑布生布、演化的完整過程。

壺口地質遺跡的形、聲、色、光,給人以強烈的美的感受,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

壺口在地學和生態學等方麵,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觀賞價值,利用潛力大,可以建立壺口科學研究中心和地質博物館,對研究黃河發育史、黃土生成、演化等問題,具有重要的科學理論價值。

[旁注]

中生界 顯生宇的第二個界。指中生代時期所形成的地層。分為三疊係、侏羅係、白堊係。中生界地層中,陸相以裸子植物化石和恐龍為代表的爬行動物化石為主;海相以菊石化石最多,同時有海生爬行動物等的化石。

砂岩 由石英顆粒形成,結構穩定,通常呈淡褐色或紅色,主要含矽、鈣、黏土和氧化鐵。砂岩是一種沉積岩,主要由砂粒膠結而成的,其中砂裏粒含量要大於50%。絕大部分砂岩是由石英或長石組成的。

瀑布 在地質學上叫跌水,即河水在流經斷層、凹陷等地區時垂直地跌落。在河流的時段內,瀑布是一種暫時性的特征,它最終會消失。侵蝕作用的速度取決於特定瀑布的高度、流量、有關岩石的類型與構造,以及其他一些因素。

[閱讀鏈接]

在壺口兩邊石岸上,分布無數個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石窩。石窩是由河水長期衝擊石岸,盤旋琢磨河床凹處而成,所以多呈圓形,由此可見自然的造化之力。

民間相傳,這些石窩乃當年大禹治水時留下的馬蹄蹤,故又稱“石臼仙蹤”。其實這些石窩水窪並非人工所鑿,而是經洪水激流數千年來衝擊石塊盤旋磨蝕而成,因此,每個坑從坑沿滑到壁都光滑無比,而且每個石窩裏都有一個圓形石頭。

明代有人作詩讚說:“河底有天涵兔影,山間無物掩蟾光。因其孟門開寶鏡,嫣娥向晚理殘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