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隸堡是戈雷島上的主要建築物。現已成為奴隸博物館。它由木石結合修築而成,分為上下兩層。上層陽光充足,室內鋪著木質地板,是當年奴隸販子的住所。下層是關押奴隸的囚室,每間約五六平方米,陰暗、潮濕、肮髒,牆壁上僅有碗口大的通氣孔。囚室的地上和牆上有許多鐐銬和類似鐵球的各種刑具,由於年代久遠,刑具上已是鏽跡斑斑。

戈雷島上的遺址反映了非洲18世紀末的燦爛文明,同時它們又是人類最黑暗、最野蠻曆史的寫照。島上房屋傳統的建築風格充分體現了這一文明與野蠻交織的矛盾現象。為了更好地保護戈雷島的曆史文物,聯合國1981年宣布它為全人類的文化遺產。

聖多美島質樸無華

據說在15世紀,葡萄牙航海家第一次來到非洲的一個小島,因為他們登陸的那天恰好是基督教的聖多美日,因此這個小島被命名為聖多美島。島上無酷暑和嚴寒,漫山遍野的樹木鬱鬱蔥蔥,因此,很多人又稱它為“綠島”。

地理位置

聖島美島位於非洲西海岸幾內亞灣,距大陸240千米,與普林西比島相距150多千米,靠近赤道,形狀呈橢圓形。

自然氣候

聖多美島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濕熱年平均氣溫為27℃左右,全年以3月份最為炎熱,7月份最為涼爽。

海島風情

島上既無酷暑,又無寒冬,漫山遍野的林木鬱鬱蔥蔥,無論早晚或午間,山頭總是雲霧繚繞,遠遠望去,猶如披掛在樹梢的輕紗。那雲和霧遇到樹木,便在樹葉上凝聚成一顆顆晶瑩的水珠,滾落在地上,彙集成流泉飛瀑。因此,山澗潺潺流水終年不斷,彙合成上百條蜿蜒曲折的大小河流。這裏沒有人工雕琢的痕跡,沒有城市的喧嘩和汙染,有的是令人陶醉的自然美。特別是聖多美島的南端,海岸線曲折多變,海浪拍打著峭壁和礁石,海水衝刷著柔美的海灘,椰林在海風中搖曳,一派熱帶海濱風光。1470年,當葡萄牙人初次領略聖多美島的絢麗風光時,就情不自禁賦予它“綠島”的美名建築在半山腰的“好望旅館”分上下兩層,下層有一個很大的客廳,是觀景的最佳處。站在客廳憑欄遠眺,眼底是一片莽莽蒼蒼、雲霧繚繞的景象。島的北岸,內維斯市附近,有一塊平坦的鵝卵石海灘,是當年葡萄牙人首次登陸的地方。殖民者在那裏豎起一塊長3米、寬2米的石碑,記述了當時登陸的人數和經過。這塊字跡模糊的石碑如今變成了入侵者的曆史見證。

聖多美島自然條件優越,土壤肥沃,加上雨量充沛,非常適合可可等經濟作物的生長,自從19世紀聖多美和普林西比人民引進可可後,島上就廣為種植,可可便成為聖島的主要經濟作物。由於可可樹在這裏已經有近百年的種植史,它已經成為該國的最重要產品,每年可收入萬噸,是最大宗的出口品,經濟收入占外貿收入的3/4。可可是一種並不很高的樹,滿樹上都是油光嫩綠的葉子。它的果實長在堅實的軀幹上,外表呈黃色,或者是紫紅色,黃色品種要好於紫紅色的品種。工人們從樹幹上砍下大小不同的甜瓜一樣的果實,坐在地頭的婦女再割開外殼,取出幾十個蠶豆一樣的果仁,就是可可豆了。每年每公頃土地大概可以收獲300公斤可可豆。除可可外,島上種植數量較多的則為椰子樹了。聖多美島的四周都是鬱鬱蔥蔥的椰林,猶如一列列哨兵,把聖多美島團團圍住。聖多美島的椰子有海椰子或雙椰子,是棕櫚科植物,雖然名叫椰子但樹與果實的外形和普通的椰子樹不同。這個島的椰子樹樹幹筆直,高達30米,雌雄異株。雄株花序從頁葉腋處萌生,一個花序約有兩米長。椰子全身是寶,椰汁甘美爽口,清涼解毒。椰肉營養豐富,具有解毒消炎等功效。椰幹在全島出口產量中占第二位,每年約3000噸左右。此外,島上還盛產香蕉、咖啡和油棕。

首都聖多美在島東北岸。聖多美城地處背風處,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各種農作物和熱帶作物在這裏生長得鬱鬱蔥蔥,因此這裏又被譽為“海上綠色植物園”。不光是聖多美城,整個聖多美島都是一座“綠園”。沿著公路駛去,放眼望去都是芬芳的花草,蔥鬱的樹木,遠處野生的椰子樹婆娑多姿,可可、椰子、咖啡、香蕉和棕櫚種植園一片挨著一片,泛著嫩綠的油光。全島轉上一圈,除了綠色還是綠色。在碧藍的海水映射下,聖多美島宛如鑲嵌在藍色絲絨上的一顆翠綠的珍珠,得“綠島”之名真是名副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