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的喜馬拉雅山脈逶迤綿延在青藏高原的南緣,是地球上最雄偉高大而又最年輕的山係。"喜馬拉雅"意指"雪山",全球最高的珠穆朗瑪峰(簡稱珠峰)矗立在喜馬拉雅山脈中段白雪皚皚的群峰之上,成為整個山係的最高地段。人們時常將它和北極、南極相提並論,稱為地球上的"第三極",長期以來一直為許多探險家、登山家和科學家所矚目。
對珠峰地區的登山和科學考察活動始於1921年,但早期的考察資料和研究成果比較零星,我們對珠峰地區的自然特征僅有鳳毛麟角的粗淺了解。從1959年至1975年我國先後對珠峰地區進行了3次較為係統的多學科綜合考察,揭示了喜馬拉雅山脈隆升對自然界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十幾年來在珠峰地區開展了冰芯、冰川變化與大氣科學等領域的研究,對該地區在全球環境變化背景下的地位和認識不斷加深,又獲得了可喜的新進展。
珠峰地區獨特而多樣的地理條件、脆弱而敏感的自然環境使其成為在全球環境變化下研究地氣係統水分與能量變化以及生態係統格局與過程變化的理想場所。對其機製的探討不僅能夠深刻理解珠峰地區獨特地域單元對全球變化的響應,也是揭示人類活動與環境相互作用過程的重要途徑。今年適逢1975年珠峰登山科考30周年之際,中國科學院再次組織以"珠峰地區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為主題的綜合科學考察活動,對珠峰地區開展大氣物理、大氣化學、冰川與水文、生態、環境以及珠峰高度變化曆史的觀測研究,將能夠獲得30年來珠峰地區環境變化的新認識,更重要的是為在珠峰地區建立長期的定位和半定位觀測台站奠定基礎,為今後特高海拔地區各圈層自然要素的長期動態監測提供基準參照係。
在新世紀開展的這次珠峰地區綜合科學考察開始於今年3月中旬,來自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寒區與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等10個單位的50多名科研人員參加了科考活動,6月中旬大部分科考隊員圓滿完成任務,回到了各自的單位。科考隊隊員首次登上了海拔7200米的高度,對垂直高度從海拔1600米至7200米、麵積達4萬多平方公裏的區域進行了科學考察和觀測研究,采集了大氣、河水、湖水、雪冰、岩石、氣溶膠、植物、人類毛發等樣品近2000個,其中包括非常珍貴的珠峰峰頂的岩石和雪樣以及3支20多米長的冰芯。獲得的樣品和資料將為深入研究珠峰地區的環境變化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
參加此次珠峰地區科考活動的大部分年輕隊員是初次來到青藏高原,他們在科研實踐的道路上邁出新的步伐,刷新了自己登高的海拔記錄。對於長期在比較優越的城市條件中生活成長的年輕人來說,第一次參加綜合科學考察,特別是在珠峰地區這種極端條件下的科考活動,幾乎每天都會有新鮮事發生,引發很多感觸和體會。劉勇勤等同學的日記比較細致地描述了科考中自己的感受和點點滴滴的小事,讀起來頗有新意。幾十年來青藏高原的科學考察研究,凝聚了我國幾代科研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許多人默默地把自己一生最美好的時光留在了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值得慶幸的是年輕一代科研工作者傳承了老一輩科學家執著追求、踏實苦幹的精神,繼續在青藏高原這一科研平台上協同努力、求實創新。我希望《走進珠穆朗瑪》的出版能讓廣大讀者對青藏高原研究和登山科考活動有一初步的了解,更希望能激發讀者,特別是青少年認識自然、熱愛自然的激情。更祝願大家能親自走進世界屋脊去領略並探索自然界的無窮奧秘,努力讀懂大自然這本天書,加深理解並尊重自然規律,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建設我們地球家園的美好明天。
2005年9月24日
珠穆朗瑪峰(簡稱“珠峰”)地區是青藏高原特殊大氣過程集中表現的典型區域。喜馬拉雅山區的高海拔導致該地區與自由對流層大氣最為接近,使得該地區成為地麵大氣與自由大氣間物質能量交換的理想區域。強烈的地麵—對流層大氣間的物質交換使得該地區成為監測北半球大氣環境的最佳地點。喜馬拉雅山脈山體也是北半球地表與對流層大氣物質交換的重要通道。平均海拔6000~7000米的山體通過山穀風等多種大氣環流係統將青藏高原地麵的大氣與其上空的自由大氣相聯係,對汙染物質的交換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珠峰地區的局地環流係統對正確認識喜馬拉雅山體在汙染物分布、交換、遷移中的作用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