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中國古都——西安(1 / 1)

西安市位於陝西省中南部,關中盆地中部,渭河南岸。市區麵積861平方千米,民族有漢、回、滿、蒙古等。為陝西省省會,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是我國新興的工業基地和曆史文化名城,也是我國六大古都中建都最多、曆史最久、時間最長的都城。

西安是一個具有3000多年曆史的古城。從公元前1126年至公元907年,在西安先後建都的有西周、秦、西漢、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十個朝代。此外,王莽、漢獻帝、晉湣帝曾在此臨時駐蹕,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李自成等也曾在這裏建立政權。各代在西安建都曆時1100多年,比曆史上建都時間較久的洛陽長100多年,比北京長300多年。

西安原名長安,取“長治久安”之意而得名。隋在此建新都城後,曾更名為“大興城”,取“興隆昌盛”之意,故名。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設西安府,“西安”一名從此始,一直沿用至今。取祖國西部安定之意而得名。西安位居“八百裏秦川”中部,土地肥沃,山川秀麗,自然風光優美,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在昌盛的漢、唐兩朝,尤其是盛唐時期,西安成為東方古代最繁榮的城市,人口超過了百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城。古代連接我國同西方的“絲綢之路”,就是以西安為起點,為發展我國同西方各國人民的友好關係作出了重要貢獻。

西安以它的曆史悠久,燦爛的文化,優美的環境,眾多的古跡而聞名於世。著名的名勝古跡、文化遺址和革命紀念地有唐代的大雁塔、小雁塔、宋代創建的在我國收藏曆代石碑最多最完好的碑林、近年發現的秦兵馬俑、驪山風景區、曆代帝王陵墓、唐代的文廟、隋代的臥龍寺、唐代的興教寺塔、明代的西安城牆及新石器時代半坡村遺址、漢城、唐城、阿房宮、未央宮、長樂宮、大明宮等古遺址。革命紀念地有西安八路軍辦事處紀念館;內有周恩來同誌和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白求恩同誌故居;西安事變紀念館,原為東北軍將領張學良將軍的公館。1936年12月以張學良為首的東北軍和以楊虎城為首的十七路軍,從愛國立場出發,要求停止內戰,迫蔣抗日,發動了“西安事變”。在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代表團的調停下,和平解決了“西安事變”,促成了國共兩黨的第二次合作,在中國曆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館內有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代表團住地舊址;有張、楊二將軍與中共代表團會談舊址;有張學良將軍故居以及與南京政府代表宋子文以及宋美齡會談舊址等。已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