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因為諸葛亮被劉備托孤把持朝政,而諸葛亮在威信,處世之道上都如劉備期望的那樣,並受到了百官和皇帝的認可,所以朝廷仍如劉備在時一樣清正開明,但早晚有一天,劉禪會擺脫諸葛亮的影子,站在群臣的麵前。到時候,自己就必須做出抉擇,到底該怎樣去規劃自己的未來,規劃國家的未來。
“不要妄自菲薄,元隆,”似乎是看穿了趙興的心思,趙雲又說道。“我說過,我們為了先帝的理想而賭上一切,這是因為先帝這個人,而不是因為這個理想有多大的可行性。實際上,當五年前先帝決意伐吳之時,我已經做好了‘不管出現什麼結果都和先帝共同承擔’的覺悟。而在之後短短三年,季漢北伐成功,拿下關中,第二次伐吳,拿下荊州,這雖然不能完全算作你的功勞,但沒有你,這兩場戰爭恐怕都不會打贏吧。你可能會想,到底該怎樣做,才能將這個國家引導向一個正確的未來。不過我作為前輩,要告訴你,正因為你已經讓這個國家走上了正確的方向,國家才會把它未來的選擇交給你。因此,你隻要像以往一樣,秉持自己的信念前進就可以了。”
這是趙雲在酒桌上對趙興說得最後一段與國家和先帝有關的話語,而今天的這段話,既改變了趙興,也改變了幾十年以後季漢的命運,當然,那是後話了。
……
“……陛下令征東大將軍趙興為荊州牧,郭淮,馬忠,張嶷,薑維四將協助趙興進行防守,其餘將領即刻召回京師,欽此!”
一如既往地,由一個文官,而不是宦官在趙興麵前宣讀了劉禪的聖旨。因為諸葛亮並不希望宦官幹涉政治,也不想讓東漢末年的貪汙現象再次發生,因此聖旨大都由文官傳達,而且如果是針對某個人的聖旨,甚至可以直接交到手裏,而不特意去宣讀一遍然後讓那個人跪接聖旨。不過這次聖旨不是對趙興一個人念,當眾宣讀的話,表麵上也得像那回事。
“臣趙興領旨,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趙興接過聖旨,這次聖旨的宣讀是在彬城城外,趙雲,魏延,關興,張苞等將也都在一旁聽旨。而聖旨讀完之後,張苞的臉色估計是最難看的。
“為什麼?我和安國是元隆兄府下的幕僚,他當了荊州牧,為什麼我們兩個要回長安,反倒換了三個人來啊?”
“這是陛下的聖旨,本官隻是為陛下傳達聖旨罷了。不過,張少將軍在戰陣中負傷的消息已經傳回了長安,本官以為,就算張將軍還想繼續當將軍,而趙將軍也允許,但如此大事,您也應回到長安跟大將軍商量一下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