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近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若幹問題研究(1 / 3)

近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若幹問題研究

綜述與書評

作者:龔廷春

[摘 要]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學界圍繞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的原因,麵臨的挑戰,以及路徑的選擇等方麵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不少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關鍵詞] 群眾路線 原因分析 麵臨挑戰 路徑選擇

一、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的多重原因分析

1.自身要求論。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要求。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隻有根植人民、造福人民,黨才能始終立於不敗之地;隻有居安思危、勇於進取,黨才能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1]這顯示了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係人民群眾,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是脫離人民群眾。“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就是實現、維護和發展人民群眾利益的工具。”[2]有論者在分析了黨的群眾路線和黨的根本宗旨的關係後指出:“踐行黨的根本宗旨要求貫徹黨的群眾路線,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是踐行黨的根本宗旨的實踐載體。”[3]有的學者則從發揚黨的優良作風的角度闡述了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內在因素。可以說,隻有始終堅定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才能促使黨與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係,才能使黨的革命和建設事業取得成功。

2.理論要求論。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黨自身的理論要求。一是黨的性質和宗旨的要求。有學者鮮明指出,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要求黨必須始終樹立群眾觀點,走群眾路線,準確把握人民群眾的現實需求,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現實利益。二是黨的思想路線的要求。“黨的思想路線與群眾路線相互銜接,堅持黨的思想路線落實到實踐中就必須進行群眾路線教育,堅定群眾觀點,踐行群眾路線。”[4]三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內在地要求我們必須進行群眾路線的教育,使廣大黨員幹部樹立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為人民群眾提供健康的生活環境,滿足人民群眾對於和諧幸福生活的期待與追求。[5]

3.實踐要求論。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應對新形勢,促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實踐要求。一是構建和諧社會,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我們建設和諧社會就必須維持社會的穩定,而社會的穩定有賴於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有賴於對社會矛盾的解決,群眾路線的貫徹落實,使民眾的利益關係協調有序,從而促進社會和諧。”[4]二是提升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要求。進行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應對黨麵臨的“四大危險,四大考驗”的現實需求,也是始終保持黨的執政地位,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領導核心的保證。

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麵臨的諸多挑戰

1.群眾主體多元化的變化。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群眾這一主體的結構和利益要求出現了多元化的變化,給我們黨堅持群眾路線帶來了挑戰。一是從新的社會階層來看,“改革開放以來,包括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民營企業的創業人員和管理人員、受聘於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等在內的新興社會階層突起,大多數新社會成員組織化程度較低,利益的維護和實現難度較大”[6]。二是從傳統的執政基礎即工農階層來看,近年來,工農群體也發生了分化,特別是形成了一個包括固守土地的農民、進入城市的農民工以及城市中下崗失業人員為主體的貧困階層,在社會利益新的分配格局中被弱勢化,逐步淪為社會弱勢群體。三是從階層固化來看,“在某種程度上存在的階層固化使不同階層之間的矛盾尖銳化、固定化、代際傳承化,容易使人民對群眾路線所強調的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合法性價值產生懷疑,從而使得群眾路線麵臨虛化的挑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