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景觀功能
平心而論,古橋在最初的時候並不是作為景觀供人觀賞的,建橋者、造橋者更未刻意地把它當做一件藝術品進行創作設計、建造維修,它隻是河網密布地區必不可少的交通構件,其原始或主要功能是為了方便來來往往的行人,但從構件裝飾、外觀造型、整體風貌考察,眾多古橋不僅成為反映中國傳統造橋技術的聚焦點,而且小橋、流水、人家相映成趣,顯得十分和諧、親切,構成了安昌獨特的傳統人文景觀。
古橋的某些構件和裝飾,如橋欄、橋亭、橋聯、橋碑等,具有構成相對獨立的人文景觀的條件和潛力,將對安昌古橋美景的形成發生重要影響。橋欄一般由欄板、望柱和抱鼓組成,采用巨石,堅固穩定,安全可靠,多數雕刻圖案,欄板上的圖案常用花卉雲紋,如由東安橋移建的穎安橋欄板上即雕有“浮雲鬆鶴”、“雙鯉盤嬉”的圖案,望柱頂端或雕蓮瓣,或刻蹲獅,如穎安橋望柱頂上龍首傲踞,此外,積德橋(俗稱新橋)、寵銜橋等古橋上還有石獅之類的鎮橋獸,一般4隻,希望橋獅威震四方,戰勝邪惡,保證橋的安全永固,舉行古橋啟用儀式時,都要給橋獅掛紅披彩,以寄托這一種期望;橋亭多與路亭合二為一,敏濟橋等安昌古橋多有橋亭,既作過往行人的歇腳之處,又有平衡和美化橋的功能,該橋橋畔建有樂善亭,兩側石柱上刻有楹聯:“橋修水上,應知夫古名敏濟;亭建路中,過此得今謂樂善。”將橋的功能刻畫得淋漓盡致;安昌古橋多有橋碑,一般立於橋頭,記述建橋及修橋的人、事和年代,因內容和文字多由名人題寫,往往碑文優美,書法高超,如清風第一橋、寧安橋等均有此類碑文。
安昌的古橋以拱橋、梁橋居多。前者高聳的半圓拱突兀於水鄉平原,成為方圓數裏引人注目的標誌,使平坦的水鄉平原有了起伏的曲線美,至於像安吉橋、廣濟橋那樣的月亮形石拱橋,精巧輕盈,橫跨不寬的河麵,更顯得高大雄偉。而拱橋倒映於水中,遠遠望去,虛虛實實,似圓非圓,形成視覺多重感受的美;後者寬厚穩重的橋麵與纖細挺拔的橋墩形成力和美的結合,如兆嘉廟橋係三孔梁式石橋,長18.2米,寬2.45米,淨空9.2米,中心標高3.5米,4根條石並鋪成橋麵,孔兩端各豎4根矩形厚石作橋墩。華封橋也如此,該橋長30.2米,寬2.4米,淨空16.75米,中心標高2.66米,3根條石並鋪成橋麵,4根矩形厚石作兩個橋墩。橋麵、橋墩有機結合,盡顯古橋結構的力量美。
古橋或架設於街河上,或靜臥在綠波旁,若襯以碧水中前行的烏篷小船、青山上巍峨的殿堂、堤岸旁林立的粉牆黛瓦,仿佛構成了一幅幅或清新淡雅、或含羞秀麗、或雄壯蒼茫的動人畫麵,尤其在春秋淅淅瀝瀝下個不停的雨中,處處迭現的古橋於朦朧微妙的色調中,更顯別樣韻味。俗諺“三裏十七橋,隔橋便是景”。當地文人雅士常聚橋旁茶館,一邊品茗,一邊賞景,如舉人馬逸臣曾去普安橋“麗水台”茶館飲茶品名茗,遙望窗外水天一色的麗姿美色,欣然命筆,當場賦詩一首:
一陣西風吹我來,竹林橋梓共追陪。
清茶一盞蒙清福,我輩團圓麗水台。
記下了橋旁賞景的美事。
水作街道船代步,坐上烏篷船,緩緩前行,過了一橋又一橋,感到行程頗有節奏感。每穿過一個橋洞,就出現一種景色;每拐過一個橋堍,又另有一番意境。“小橋流水”實在是優美和諧的組合。清沈少鳳《湖村春曉》寫道:
仙鳥紅分旭日光,湖村景色曉蒼蒼。
樓台兩岸煙嵐碧,花竹千家風露香。
獅口噴雲過別岫,雞冠啼月下橫塘。
何須遠訪桃源洞,春在安昌第一鄉。
春在安昌將永駐,何必再去尋仙境。
待到黃昏夕照,夜幕將降,仰視天際點點繁星,傾聽遠處陣陣蛙鳴,任你舒懷地享受周圍的寧靜和諧、溫馨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