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街區的構建(4)(2 / 2)

古橋衍生的商業集散功能顯而易見,一座架在交通要道上的普通石橋,或許因隱藏著無限的商機,不僅引得商人在古橋的周圍開設了眾多的商家店鋪,而且熱衷於古橋的修建。商人之所以願意捐款修建橋梁,除了為改善政治地位外,很大程度上則是基於商業經營的需要。

(2)古橋是各類信息的傳播地。無論是石拱橋還是石梁橋,因處在南來北往的交通要道上,橋頭、橋堍還常常成為人們歇腳小憩、閑時聊天的場所。作為一處開放式的公共空間,熟識者、不熟識者或倚橋欄,或坐石階,家長裏短,高談闊論,大量信息迅速在此交流、傳播。

基於這樣的原因,古橋周圍還由此延伸出兩處信息交流的公共空間。

其一,路亭。路亭俗稱涼亭,或用石板做圍牆,上覆桁、椽、灰瓦等,或用石條石板砌成。前有石柱,內擱條石作凳。雖作為道路設施而存在,但多建於橋的周圍。安昌共有路亭23座,多數建在橋堍,如清風第一亭於清風第一橋,朱公橋亭於朱公橋,通濟亭於通濟橋,馬廻橋亭於馬廻橋,茶亭橋亭於茶亭橋,安馬橋亭於安馬橋,九婆橋亭於九婆橋等。路亭本是人們歇腳憩息之處,正如朱公橋亭三副楹聯所雲:

舉世盡皆忙碌碌;請君於此略停停。

放眼看長河,水天一色;息肩憑片石,風月雙清。

如果倦時且憩息;偶然停處亦優哉。

而四裏八鄉的農戶、南來北往的客商“略停停”、“偶然停處”,在不經意的閑聊間,打探商品行情,詢問鄉風民俗,使路亭成為信息交彙中心。

其二,茶館。安昌的茶館星羅棋布,計26家,其最大特色之一就是散布於古橋周圍,如胡阿香茶館在清風第一橋西、文鬆茶館在永安橋南岸、仙樂園茶館在利市橋、瑞安樓茶館在安昌橋沿、麗水台茶館在普安橋、風波亭茶館在西橫湖橋頭、逸生茶館在寧安橋、福安居茶館在瑞安橋、鴻運閣茶館在西橫湖橋西、稱心樓茶館在東橫湖橋、桂記茶館在西橫湖橋西、月仙樓茶館在永安橋上等,計12家,除民眾、長春園、益新、春和園4家茶館地址不詳外,占茶館總數的54.5%。茶館之所以聚集在古橋周圍,仍與古橋所處的交通位置相關聯,它帶來了來來往往的人群,不僅為茶館提供了客源市場,而且使之成為交流信息、洽談生意、調解糾紛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