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安寧的小鎮(1 / 2)

安寧市,雖然被人稱作“市”,但實際上是屬於昆明管轄的“鎮”級別地區。

這是一個層次分明的小鎮:螳螂川西岸主要是商業區和住宅區,東岸主要是農業區和工業區。位於螳螂川西岸的市中心有一塊大廣場,廣場西北邊是公園,南邊有幾塊籃球場。廣場北邊的地帶最為繁華,街道兩旁有書店、銀行、超市和一些雜七雜八的小吃店。街道並不寬,柏油路是新鋪上沒多久的,人行道中還時不時有那麼幾棵三層樓高的樹立在中間,與旁邊的建築物對峙著。

街上車輛不多,但行人卻不少,若是趕集的日子,這窄窄的人行道就顯得極為擁擠了。而與這繁華街道相隔不遠的一條靠近螳螂川的街道,卻是另一番風景。大家都叫這條街為小橋街,也許是得名於街旁一座橫跨河岸的橋。小橋街兩旁多是低矮的磚房、土坯房,居住的都是開小飯館、理發店、麻將館、照相館一類的個體戶。小橋街並沒有人行道和車行道的劃分,隻要是適合擺小地攤的地帶,都可以看到路邊賣水果、衣服、鞋子的小販。小販們也大多是川、貴一帶的外地人。

小鎮上有兩所小學,一所是當地第一小學,在安寧市第一醫院街對麵,離市中心較遠,但是有很不錯的足球場和操場,應該是投了比較可觀的資金建立起來的學校。另一所在市中心廣場往北約500米處,名叫連然小學。學校南邊和東邊各一個門,最東邊是一條長長的煤灰跑道,教學樓和辦公樓則沿著學校圍牆而建,中間區域就是一個大操場,操場和煤灰跑道的交界處是一排小花台,中間立著一個升旗台。無論是課間還是放學後,操場上都有孩子你追我趕,打打鬧鬧。有的幾個人一小撮,聚在一起抓石子、玩卡片。

7歲的鄭毅是連然小學的二年級學生,家住的比較遠,每天放學後都要穿過市中心,一直往南邊走,回到離工業區不遠的出租小樓房中。就小孩子的走路速度來看,要半個多小時才能回到家。

鄭毅家裏是做麵條加工的,租了一棟平頂小樓房。小樓房坐東朝西,背對著螳螂川,麵朝著連接安寧市和昆鋼的“鋼安路”。樓房的西南角是一個露天的小院子,剛好夠放一輛小汽車,其它區域是住房,相當緊湊。小樓房一層和二層各有三間房間,頂層則隻有1米多高的圍欄,是個空曠的區域。

這小樓房的房東是一名姓保的工人,鄭毅的父母都叫他“老保”。老保的妻子已經去世了一段時間了。他有一個兒子,比鄭毅大幾歲,鄭毅家裏人都叫他“小保”。小保和老保不和,而且鬧得很凶,具體原因也許就隻有他們保家的人知道了。

老保有一家親戚,是鄭毅家的鄰居,他們也有一棟樓房,但是比老保的這棟大好多,外部的一部分裝修貼的是白色的條形瓷磚,比老保的水泥刷牆要精致很多。

鄭毅家的鄰居還有楊家兩兄弟。楊家兩兄弟似乎要比鄭毅的父親大幾歲。

楊老大和妻子分居中,楊老大的妻子和兒子靠賣菜為生,兒子叫楊民,在安寧一中上學。楊老大一家住的是平房,妻子和兒子從四個房間中劃出了一個單間給楊老大,而且還把其餘幾間用另一扇大門把楊老大那間隔離出去。不知道楊老大是幹什麼工作的,隻見他整天穿著一身看著很舊,也不怎麼幹淨的衣服,眼睛睜得很大,但布滿血絲,淩亂的頭發下麵是布滿皺紋的麵龐。楊老大似乎習慣把手背在後麵走路,速度也很慢,但完全沒有悠閑輕鬆的感覺。

至於楊老二,他們一家三口住的是自己家的小樓房,布局和鄭毅家住的出租房類似,隻是牆壁完全沒有任何粉刷,紅磚全部裸露在外麵。楊老二家在螳螂川對岸的“小菜園”有幾塊地,這幾塊地基本是楊老二夫妻倆來照顧。至於他們的兒子楊威,因為上學,隻有在假期的時候才能幫忙。

街對麵的汽車管理處有一個小型菜市場,也有幾個賣早點的鋪麵,其中一個鋪麵是鄭毅家親戚租用的,早上賣的麵條也是鄭毅家提供的。鄭毅管這麼一家親戚叫“八婆婆”、“李公公”和“李兵叔叔”,八婆婆在鄭毅的爺爺輩裏排名老八,李公公也是巴蜀一帶的外地人。至於“李兵叔叔”,此時連20歲都不到,和“叔叔”有點不搭調。八婆婆一家就住在“汽管處”(“汽車管理處”簡稱)內的出租房中,為了方便貨物運輸,家裏剛剛新添了一輛人力三輪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