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東方盛開文藝奇葩(3)(1 / 2)

3.淡鋒軟墨繪丹青

繪畫和書法,是中華民族的兩項偉大的藝術,眾多名家的代表作,至今仍是收藏家和藝術家的至寶。

中國繪畫藝術曆史悠久,源遠流長,經過數千年的不斷豐富、革新和發展,以漢族為主、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畫家和匠師,創造了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豐富多彩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獨具中國意味的繪畫語言體係,在東方以至世界藝術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與影響。

中國繪畫的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飾和岩畫,原始繪畫技巧雖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對動物、植物等動靜形態亦能抓住主要特征,用以表達先民的信仰、願望。

先秦繪畫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記載,如周代明堂、廟祠中的曆史人物、戰國漆器、青銅器紋飾,楚國出土帛畫等,都己達到較高的水平。

秦漢王朝疆域遼闊,國勢強盛,絲綢之路溝通著中外藝術交流,繪畫藝術空前發展與繁榮。尤其是漢代盛行厚葬之風,其墓室壁畫及畫像磚、畫像石以及隨葬帛畫,生動塑造了現實、曆史、神話人物形象,具有動態性、情節性,在反映現實生活方麵取得了重大成就。其畫風往往氣魄宏大,筆勢流動,既有粗獷豪放,又有細密瑰麗,內容豐富博雜,形式多姿多彩。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爭頻仍,民生疾苦,但是繪畫仍取得了較大的發展,苦難給佛教提供了傳播的土壤,佛教美術勃然興起。

隋唐時國家統一,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比較繁榮,對外交流活躍,給繪畫藝術注入了新的機運,在人物畫方麵雖然佛教壁畫中西域畫風仍在流行,但吳道子、周昉等人具有鮮明中原畫風的作品占了絕對優勢,民族風格日益成熟,展子虔、李思訓、王維、張繰等人的山水畫、花鳥畫工整富麗,取得了較高的成就。

五代兩宋之後,中國繪畫藝術進一步成熟完備,出現了一個鼎盛時期,朝廷設置畫院,擴充機構編製,延攬人才,並授以職銜,宮廷繪畫盛極一時,文人學士亦把繪畫視作雅事,並提出了鮮明的審美標準。這時畫家輩出,佳作紛呈,而且在理論上和創作上亦形成了一套獨特的體係,其內容、形式、技法都出現了豐富多彩、多頭發展的繁榮局麵。

繪畫發展至元、明、清,文人畫獲得了突出的發展。在題材上,山水畫、花鳥畫占據了絕對的地位。文人畫強調抒發主觀情緒,“不求形似”、“無求於世”,不趨附大眾審美要求,借繪畫以示高雅,表現閑情逸趣,倡導“師造化”、“法心源”,強調人品畫品的統一,並且注重將筆墨情趣與詩、書、印有機融為一體,形成了獨特的繪畫樣式,湧現了眾多的傑出畫家、畫派,以及難以數計的優秀作品。

中國繪畫以其特有的筆墨技巧作為狀物及傳情達意的表現手段,以點、線、麵的形式描繪對象的形貌、骨法、質地、光暗及情態神韻。這裏的筆墨既是狀物、傳情的技巧,又是對象的載體,同時本身又是有意味的形式,其痕跡體現了中國書法的意趣,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由於並不十分追求物象表麵的肖似,因此中國畫既可用全黑的水墨,也可用色彩或墨色結合來描繪對象,而越到後來,水墨所占比重愈大,現在有人甚至稱中國畫為水墨畫。其所用墨講求墨分五色,以調入水分的多寡和運筆疾緩及筆觸的長短大小的不同,造成了筆墨技巧的千變萬化和明暗調子的豐富多變。同時墨還可以與色相互結合,而又墨不礙色,色不礙墨,形成墨色互補的多樣性。而在以色彩為主的中國畫中,講求“隨類賦彩”,注重的是對象的固有色,光源和環境色並不重要,一般不予考慮。但為了某種特殊需要,有時可大膽采用某種誇張或假定的色彩。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漢字的書寫藝術,從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鍾鼎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定型於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等,書法一直散發著藝術的魅力。

漢代是漢字書法發展史上關鍵性的一代。漢代分為西漢和東漢,兩漢400餘年間,書法由籀篆變隸分,由隸分變為章草、真書、行書,至漢末,我國漢字書體已基本齊備。因此,兩漢是書法史上繼往開來,由不斷變革而趨於定型的關鍵時期。隸書是漢代普遍使用的書體。漢代隸書又稱分書或八分,筆法不但日臻純熟,而且書體風格多樣。

魏晉是完成書體演變的承上啟下的重要曆史階段,是篆隸真行草諸體鹹備俱臻完善的一代。漢隸定型化了迄今為止的方塊漢字的基本形態。隸書產生、發展、成熟的過程就孕育著真書(楷書),而行草書幾乎是在隸書產生的同時就已經萌芽了。真書、行書、草書的定型是在魏晉年間。它們的定型、美化,無疑是漢字書法史上的又一巨大變革。

這一書法史上了不起的時代,造就了兩個承前啟後,巍然卓立的大書法革新家——鍾繇和王羲之。他們揭開了中國書法發展史的新的一頁。樹立了真書、行書、草書美的典範,此後曆朝曆代,乃至東鄰日本學書者莫不宗法“鍾王”,盛稱“二王”(王羲之及其子王獻之),甚至尊王羲之為“書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