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球價值鏈分工對中國產業安全的威脅(1 / 3)

全球價值鏈分工對中國產業安全的威脅

博士論壇

作者:韓衝 屈熠

摘要:全球價值鏈體係下的國際分工模式,由以往的產業間分工轉變為了產品內分工,跨國公司作為全球價值鏈的治理者,在全球範圍內組織位於價值鏈鏈條上不同環節的各企業進行生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招商引資的力度逐年加強,自2004年以來,中國一直是世界上直接投資流入量最多的國家。全球價值鏈背景下的價值鏈分工體係,將中國鎖定在了價值鏈分工中最低穀的組裝、製造環節,嚴重阻礙了中國產業結構優化和技術升級。跨國公司在中國開放的28個主要行業中占有絕對優勢股權控製率的行業達到21個,對中國的產業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中國政府在積極招商引資的情況下,應當以積極的態度應對跨國公司對我國產業安全形成的威脅,盡快完善並出台相關的政策法規,切實保護我國的產業安全。

關鍵詞:全球價值鏈;跨國公司;FDI;產業安全

一、 引言

20世紀80年代,國際商業研究者提出了價值鏈理論,其中邁克爾·波特(Porter,1985)的價值鏈理論影響最為深遠,他在其著作《競爭優勢》中把企業整體經營過程分解為不同的、具體的活動,主要分為兩大類(基本活動和支持性活動),這些單獨的活動在企業價值創造過程中又是密不可分、相互聯係的,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企業價值創造的經營鏈條,即企業內部價值鏈。單個企業不是獨立的,它與其他經濟單位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存在於一個整體的價值體係中,形成企業外部的價值鏈條。格裏芬(Gereffi)最早提出了全球價值鏈(GVC)一詞,他認為,全球價值鏈涉及到了原材料采購和運輸、成品和半成品的生產和銷售、最終消費等整個過程。格裏芬等人研究了生產驅動型全球價值鏈的形成及國際垂直分工。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對全球價值鏈的定義最有權威性:全球價值鏈是指連接全部價值增值過程(研發、設計、生產、銷售、售後、回收等)的全球性跨企業網絡組織,包括原材料的采購,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以及最終消費和回首處理等一係列過程。全球價值鏈導致了生產過程的碎片化(Fragmentation),中間品的貿易量超過最終產品和服務的貿易量。據OECD組織官方統計,2013年OECD國家間的中間品貿易量占到總產品貿易量的56%,服務貿易的73%。而主要的新興市場國家,如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國家,中間品的貿易量達到了總進口的70%以上。在傳統的國際貿易方式下,具有比較優勢或者稟賦優勢的國家,從初級原材料的采購到最終的產品的生產,整個生產過程都在該國家完成,最終的貿易形式,也是以最終產品的形式進入進口國。當前,由於生產過程的碎片化,以及中間品貿易量的激增,國際貿易的方式也從過去傳統的產品驅動模式轉變成了任務驅動模式。因此全球價值鏈理論下的國際分工模式也從傳統國際貿易理論中的勞動力分工轉變成為了價值鏈分工或者要素分工。

二、 跨國公司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作用

傳統的貿易模式下,貿易產品均為最終產品或者服務,因此在傳統貿易模式下,經濟行為主體是一國國內的企業,政策行為主體是貿易發生的國家(這裏指的是出口國或者是進口國單方麵的實施促進或者壓製貿易的政策行為),政策手段也主要是關稅、配額、補貼等。全球價值鏈背景下的國際貿易,由於生產過程碎片化,以及以任務為導向的價值鏈分工,產生大量中間品貿易,使得經濟行為主體不可能再是生產鏈條上的某一家企業,因此在全球價值鏈下分工模式下,經濟行為主體將轉變為跨國公司(Transnational Companies)。跨國公司是一個經濟行為主體,他的目標是利潤最大化,在全球價值鏈分工模式下,跨國公司在全球範圍內通過投資建廠、參股東道國國內企業和外包等形式,利用東道國的資源稟賦(勞動力或自然資源)來降低成本,以期實現利潤最大化。

跨國公司在全球價值鏈中擔當主導者的角色,憑借其在資金、技術和品牌等方麵的優勢,在全球範圍內進行資源整合,將世界各國都納入其掌控的全球生產網絡中來,增加了世界總產出,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全球價值鏈。表麵上看,東道國通過參與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價值鏈,把自身潛在的比較優勢充分的激發了出來,並帶來了經濟繁榮(包括資本積累、吸收就業、引進技術、擴大出口、經濟增長等)。跨國公司帶來的這些好處,對東道國而言快速且明顯,很容易被接受,尤其是對那些具有豐富自然資源但十分落後的國家。

然而,跨國公司不是慈善團體,對東道國而言是一把雙刃劍。跨國公司具有強大的資金、管理和技術優勢,通過FDI等形式對東道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不斷滲透,便可以通過技術壟斷、產業鏈封鎖、轉移價格、避稅等方式造成一個不利於東道國的局麵,使得東道國即便在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中進行生產,也隻能獲得要素價格、利潤微薄,絕大部分的超額利潤被跨國公司拿走。例如。新西蘭的乳製品產業,新西蘭在乳製品產業具有比較優勢,其100公斤牛奶的生產成本為30美元左右,國際平均成本為45美元,明顯低於國際平均成本。20世紀90年代的跨國公司並購浪潮中,新西蘭政府拒絕了雀巢公司的並購協議,投資組建了代表新西蘭廣大奶農利益的合作組織——恒天然。恒天然在新西蘭以要素價格購買牛奶並以國際價格在國際市場上進行出售,所獲得的全部收益返回國內,提高國民的福利水平。與之相對應,智利100公斤牛奶的生產成本在30美元以下,但智利政府在新自由主義思想的影響下,允許雀巢和恒天然公司進入本國乳製品產業,兩家公司以要素價格在智利購買牛奶,以國際價格在國際市場上出售牛奶,獲得巨額超額利潤,但這些利潤並沒有返回智利國內,而是被跨國公司拿走,智利隻獲得了要素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