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北京市(1)(1 / 3)

天安門廣場

天安門廣場處於北京市區的中心,廣場東西寬500米,南北長880米,總麵積達44萬平方米,相當於60個足球場大小,可同時容納100萬人舉行盛大的集會、遊行,是當今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城市中心廣場和最有名的旅遊勝景之一。

天安門廣場中央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紀念碑南麵是毛主席紀念堂。廣場的東麵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由原中國曆史博物館及中國革命博物館於2003年2月28日重組而成);廣場的西麵是人民大會堂;廣場的北麵是雄偉的天安門城樓,城樓左右兩側依次為勞動人民文化宮與中山公園;廣場的南端,是與天安門城樓遙相呼應的正陽門城樓。廣場的上空飄舞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這些美輪美奐的建築座落有序,渾然天成,而且各有特色,將天安門廣場襯托得愈發大氣壯觀。天安門廣場既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中心廣場,也是人民的廣場,同時還是舉行重大國事活動的首選場地。

在明清時期,天安門廣場屬於皇家的禁地,由宮牆保護,隻設有三座門,即南邊的大明門(清朝時易名為大清門,辛亥革命後稱中華門)及東邊的長安左門、西邊的長安右門。三門之間構成一個封閉式的“T”字形宮廷廣場,原是天安門前舉行皇家活動的重要場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封建王朝的宮廷廣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52年8月拆除了東西邊的兩座門,1955年拆除了廣場中部的東西紅牆,1958年拆除了廣場南麵的圍牆,此後又對天安門廣場進行了大麵積的改建,廣場麵積增加到原來的兩倍多,由11萬平方米擴大為44萬平方米,從此不再是一個皇宮前封閉的前院,而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廣場及社會主義中國的象征。半個多世紀以來,政府和群眾常在天安門廣場舉行隆重的慶典與集會活動,許多重大政治活動及外國元首來中國進行國事訪問的歡迎儀式都在這裏舉行。

天安門廣場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見證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鬥爭的勝利,譜寫出了一曲又一曲如泣如訴的雄壯之歌。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從此,天安門廣場解禁了,人民群眾在這裏可以自由通行了。1919年5月4日,北京爆發了在我國曆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五四”運動,拉開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帷幕。1925年上海發生“五卅慘案”,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反帝風暴,北京的愛國人士在天安門廣場集會聲援,這裏變成了反帝示威活動的中心。1926年3月18日,中國人民反對日本軍艦入侵我國,在天安門廣場舉行集會,參與遊行示威的群眾不辛遭到軍閥政府的殺害,導致了震驚全國的“三一八”慘案。1935年12月9日,北京愛國學生在天安門廣場集會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會後開展了氣勢非凡的遊行示威活動,這便是著名的“一二·九運動”。1947年5月20日,北京進步學生在天安門廣場集會,向反動統治者示威,反對國民黨製造內亂,會後舉行了“反饑餓、反內戰”的大遊行活動。

1999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舉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50華誕的隆重慶典,國家主席江澤民在天安門城樓上發表了重要講話,並檢閱了聲勢浩大的閱兵式和群眾大遊行。當天晚上,天安門廣場禮花競放,歌舞飄揚,人們陶醉在歡樂的海洋之中。為了舉行建國50周年的大慶典,天安門廣場得到大幅度修葺,地麵全部用平整漂亮的花崗岩條石鋪砌,東西兩側各辟有一塊4800平方米的大草坪,廣場中的各式華燈及周圍的各種建築物全部修飾一新。

天安門廣場,曾經是一個舊時代的宮廷廣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它被改建成為一個人民的廣場,為首都北京帶來了一個全新的景象,這在北京城市建設發展史上占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是北京城市規劃建設中的三個重要裏程碑之一。另外兩個重要裏程碑依次為故宮博物院和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及亞運村的建設,這三個裏程碑歸結起來,都處於北京城傳統的中軸線上,而天安門廣場的擴建堪稱對北京城傳統中軸線的延伸與完善,代表著北京開始走向國際、走向世界,有著深遠的意義。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坐落在盧溝橋事變發生地宛平縣署原址,處於北京市西南方向的宛平古城裏麵,占地麵積約為3萬餘平方米,總建築麵積達到了2萬平方米,展覽麵積6000平方米,是我國僅有的一所專門記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綜合性大型曆史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