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中才:開螺螄粉小店月賺10萬
名人凡情
作者:阿麗
做一碗記憶中的螺螄粉
生在湖南卻從小在廣西長大的馬中才,對於當地特色的螺螄粉情有獨鍾。螺螄粉是柳州人的最愛,早餐、正餐、宵夜都有人吃它,過節更受歡迎。“自己喜歡吃很辣很辣的螺螄粉。”馬中才第一本小說《黃了青梅》中這樣寫到。他說,在南寧上學期間,就愛上了螺螄粉,給《萌芽》寫的好幾篇文章也提到自己晚上經常以螺螄粉為宵夜。
螺螄粉是起源於廣西柳州的一種風味食品,以江河中的小螺螄和豬骨加以秘製香料熬湯,配以彈性十足的柳州圓米粉,再加上酸筍、酸豆角、鹹蘿卜丁,還有炸過的花生、腐竹及新鮮時蔬,最後再淋上辣椒油與香油,酸、甜、香、辣、鮮味味俱到。
2008年碩士畢業後,馬中才曾在上海聚星國際擔任編輯,一年後轉戰北京,與蔣峰、範少卿、李海洋共同創立北京地上行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公司經營狀況卻不盡如人意。當時,和他一樣出自“萌芽係”的郭敬明早做總編了,韓寒也當車手了,馬中才雖然也出版了8本書,卻沒掙到多少錢。
公司撐了不足一年,29歲的馬中才的第一次創業失敗了。由於身在異鄉帶來的寂寥感,馬中才常常會和廣西老家那邊的朋友打電話保持聯係。有一次他跟柳州的同學打電話,正好對方說在吃螺螄粉,馬中才一聽,突然觸動了他心裏那份回憶,饞得口水都流了。然而這種在廣西極為常見的食品,在北京卻很不容易找到,馬中才常常從公司或家裏,坐很遠的車穿過大半個城市去尋找那獨特的味道。
因對螺螄粉的這份鍾愛,他突發靈感:為什麼不開一家特色螺螄粉店率先占據北京市場呢?很快,馬中才寫了一個“很用功”的方案,並滿懷熱情地懷揣著這份方案尋找投資方。“我想開一個螺螄粉連鎖店,大概需要100萬投資,但我沒有那麼多錢。”然而,投資方反應普遍冷淡,認為這樣一種小眾食物不可能在北方有市場,表示對螺螄粉沒有信心。
沒有錢也要自己幹。馬中才將“百萬大計”縮減成一份簡單的創業計劃,把近年來寫書攢下的10萬元錢全部拿出,在自己居住的小區裏盤下一個小門麵。2010年7月,“螺螄粉先生”在海澱區薊門裏正式開業。
為了做出味道“最正宗”的螺螄粉,師傅是從柳州找的,所需的小螺螄、酸青筍、酸豆角等食材,都是從廣西運來。“開店時條件特別簡陋,5張桌子,1個收銀台,1個後廚就是全部,連我一起就隻有4名員工。”馬中才說,由於人手不夠,店鋪所有事情都要他親力親為,有時生意忙到深夜2點,加上螺螄粉這種食材需要事先做許多準備工作,第二天早上7點就要起來去采購。這樣的創業過程,讓頗有些“陽春白雪”的文青兒體驗到了“下裏巴人”的艱辛。
讓馬中才意想不到的是,原以為隻是滿足自己口腹之欲的小店,卻成了廣西北漂們的思鄉之地,許多柳州人、南寧人、南方人紛紛到他的店裏尋找家鄉的味道,並借此排遣鄉愁。
此時,既當老板又是采購的作家簡直忙瘋了,但是忙碌就意味著那道轉彎摸對了方向,他終於可以不再為生存壓力發愁了。“螺螄粉先生”平均一天賣出400多碗,營業額在4000~6000元,僅僅開張3個月,投入的10萬元成本就全部收回。
一年後,薊門店有了20幾張桌子,“螺螄粉先生”勁鬆店也開起來了。
文藝範兒十足,招來大批吃貨
同樣是賣螺絲粉,在廣西很多城市處處可見其店鋪。生意不是新奇特行業,可是老生意被馬中才做出了“新概念”。他盯上了不愛做飯的年輕人,這群體龐大啊,何況現在也不是你想做飯就有機會做飯,不愛做的,沒地兒吃的,最後像一股股細流,慢慢都彙集到“螺螄粉先生”。
不發傳單,不打廣告,但有相當一部分顧客口口聲聲說是“慕名而來”,這家螺螄粉店究竟有什麼推廣和宣傳的法寶?其實,小店的紅火也跟微博離不開關係。“多年以後,你會不會想起這樣一個夜晚,那時我們在北京,時值秋季,在螺螄粉先生家門外的空地,支上桌椅,就著燈光和月亮,叫上三五好友,來一碗火辣火辣的螺螄粉,就著漓泉,我們一起喧囂,一起歡樂,一起書寫那些肆無忌憚的青春……”這是馬中才的一條微博。
曾獲得過“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的馬中才,將140字的微博寫得生動好玩可謂強項。“每天飯點都能收到訂外賣的私信,最多的時候有100多條私信。”馬中才率先利用微博訂餐,並且幾乎每天都與粉絲互動:“這個豆泡好肥哦,一塊錢3個,劃算不?”“勁鬆店今天開始有小螺螄了哦!哪位童鞋喜歡吹的請預定上哦!”
作為“螺螄粉先生”,他結識了許多“吃貨”;作為作家,他有不少媒體朋友,這讓他在推廣螺螄粉時,擁有了一般螺螄粉經營者所沒有的資源優勢。有了自己無數的粉絲,柏邦妮、蔡駿、吳虹飛等名人都是座上常客,饕餮一番難免要在微博中曬曬,名人效應自然也吸引了不少新的吃貨們。因此,盡管隻是某小區菜市場裏的小門店,每天從各地專程來吃粉的年輕人絡繹不絕。
無意中,馬中才成了把柳州螺螄粉推介給全國人民的網絡推手。2009年,他搜索百度與螺螄粉相關的內容,隻有9萬多條,而現在,已經有130多萬條。其中,央視導演陳曉卿便是從“螺螄粉先生”了解螺螄粉的。“可以說將柳州螺螄粉拍攝入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絕對有我一份功勞。”對此,馬中才非常自豪。
一個月能賺10萬元
2012年馬中才結婚,漂亮媳婦是廣西人,他重返這塊讓他留戀不已的地方定居。之後,又冒出來一個想法,我為什麼不開家網店呢?無非就是把我的螺螄粉換成個真空包裝嘛,我的調料配方還是一絕嘛。
這次的轉彎轉起來就簡單多了,馬中才找了個朋友一起研究如何改裝產品,克服了技術性難題後其他就不是問題了。為了確保螺螄粉材料的新鮮正宗,馬中才將淘寶店大本營設在廣西。
2013年3月18日,聲名在外的“螺螄粉先生”網店開張了,與北京的實體店同步運營。早上客服還沒把凳子坐熱呢,聞風而至的新老吃客們一擁而進,下訂單,曬收貨,完了還必須拍照留念嘚瑟吃上了“螺螄粉先生”的幸福感,跟旋風效應一樣,每天吃貨們下的訂單,都讓馬中才和20幾個團隊夥伴幹到半夜。
在“螺螄粉先生”微博成名後,得到了更多媒體關注和宣傳,馬中才說,已經有很多老板跟他談投資的事,足可以讓他像當初想象的那樣,把螺螄粉先生開成全國連鎖店。令人不解的是,經曆了實體店和網店的火爆之後,他卻改變主意放慢了擴張的腳步。
在他看來,小店在微博上與顧客互動的同時也是受到了大家的監督,而一旦擴張過於迅猛,難免會出現服務滯後的問題,一旦傳出負麵的口碑就會對小店的生意帶來很大影響。因此,“不如踏踏實實地做好現在,總結好管理經驗,再慢慢布局將來。”
“開店挺好,能認識很多朋友,騎自行車來吃粉的學生們很多,開寶馬奔馳光臨小店的也大有人在。”采訪中,馬中才字裏行間都透露著對螺螄粉的喜愛,他以自己是螺螄粉先生為榮,除了賣好螺螄粉,做好“螺螄粉先生”,他還筆耕不輟,不忘作家身份。馬中才說他現在正在寫一本自己與螺螄粉的故事與情感的書,目前已經完成3萬多字,計劃2015年出版。
他不是最開始做螺螄粉的人,也不是最後,實體店也好,網店也罷,現在還有人源源不斷在模仿他,但是沒人像他一樣,半年就寫了個傳奇故事,如今,連央視也來要拍一部“螺螄粉先生”的紀錄片。也許是這樣,一趟人生去往某個不知名未來的列車沒趕上,沒啥子,換一趟再上去,同樣也能到達你想要去的那個未來,比如馬中才,他給了自己一輛“螺螄粉先生”專列。責編/張立平
侯春娥:愛拚,才會贏!
文/沙河市婦聯
我們都聽說過:“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這句話。侯春娥以她的親身經曆告訴人們,在前行的道路上,隻有敢於拚搏的人才能取得成功,愛拚,才會贏!她是如何靠著鍥而不舍的執著精神和適應市場經濟的經營理念,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的呢?
偶然機緣激起創業之夢
2009年9月,一次偶然的機會,侯春娥發現居然之家、紅星美凱龍的裝飾玻璃竟然可以賣到2000多元一平米。作為朝陽工藝玻璃股東之一的侯春娥,已經對玻璃深加工市場有了一定的了解,她認為,沙河的玻璃深加工市場一直處在低端、同質化產品眾多、產品沒有創新和生命力,徘徊在低利潤、高風險、惡性競爭之中。如果在玻璃加工中加大技術含量,提高玻璃附加值,一定會有很大的發展前景,於是她決定籌辦自己的玻璃加工企業。
當千辛萬苦說服家人後,侯春娥才發現自己麵對著數不清的困難。由於第一次創業,辦廠的資金需要全部自籌。但是資金的困難隻是一小部分,更大的困難還在後麵等著她。首先遇到的便是學習先進技術的問題。於是她廢寢忘食地在互聯網上搜索相關信息,隨後孤身一人前往廣州、上海、杭州等擁有先進玻璃深加工技術的城市拜師學藝,學習期間,她還要兼顧公司選址、購買機器設備等問題,侯春娥始終沒有退縮,沒有放棄,堅強地走在創業路上……
2010年冬天,她帶領著4個員工在沙河市玻璃深加工聚集地租賃了兩間大廠房正式開始了寶石來藝術玻璃的生產。一雙長滿了老繭的粗手,布滿了銀色頭發。但艱辛過後,換來的不是收獲,由於沒有打開市場銷路,到2011年6月份,侯春娥已經賠了100多萬。那段時間,家裏反對聲四起。經過一番深度思考,丈夫一聲不響地支持她,重新點燃了她的創業夢想。
艱苦開拓初得甘露
為擴展銷路,侯春娥自己乘車東奔西走發放廣告,宣傳新型產品,路途的顛簸,天氣的炎熱,常使她嘔吐不止,長期的睡眠不足和體力透支,讓她迅速變得蒼老了許多,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她的執著努力下,越來越多的人和企業開始接受新型藝術玻璃。
雖然沒有創業經驗,但是做過生產與營銷的侯春娥深深懂得,誠信是企業品牌的基礎,產品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線。她一方麵嚴把質量關,每道工序都親自監工、抽查,發現不合格的產品堅決不發貨。另一方麵,帶領技術骨幹,主動到其他廠家請教名師解決疑點和難點,為員工開展技術培訓的同時,以身作則,樹立遵紀守法、誠實守信、言必信行必果的標準。在侯春娥的感召下,在全體員工的努力下,企業從開業至今無一次定單延誤交付工期,無一例因產品質量問題而退貨的事件,原想占領黃河以北市場,沒想到黃河以南浙江、江蘇、湖南等城市的企業都前來訂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