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約背景下高職院校提高航海人才培養質量途徑探析
航海技術
作者:叢彬彬
摘要:STCW公約馬尼拉修正案的實施,無疑將對我國的船員教育、培訓、發證和值班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我國的航海教育也將麵臨新的挑戰。文章針對我國航海教育的現狀和問題,對如何應對馬尼拉修正案實施提出的新要求,從發揮高職教育品牌優勢、培養高素質海運人才的角度,提出了接軌國際、校企合作、以文化人、強化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麵的建議。
關鍵詞:履約高職院校航海人才
海運業在經濟全球化和國際貿易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是連接國與國之間最大的一條經濟紐帶,承擔著90%以上的世界貿易運輸量。中國是一個海運大國,93%以上的外貿貨物運輸量依靠海運業。在海運業中,海員無疑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引用國際海事組織秘書長的一句話,就是:“如果沒有海員,全世界一半的人在挨餓,一半的人在受凍。”目前,中國擁有海員65多萬人,其中高級海員近20 萬人,是世界上擁有海員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但是,中國僅僅是一個數量上的海員大國,但遠不是一個海員強國。2008年深圳“國際海員發展”論壇上,我國政府已明確表示,到2020年,我國將由海員大國向海員強國轉變。如何轉變,關鍵在於海運人才培養,特別是培養高素質、符合船東要求的國際海員。而高素質海員人才的培養,必須依靠優質的航海教育。隨著《STCW78/95公約》馬尼拉修正案的即將實施,航海教育又麵臨許多新的問題。
一、馬尼拉修正案對航海教育帶來的挑戰
2010年6月25日,國際海事組織IMO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外交大會,經過89個國家和地區以及20個政府間和非政府間國際組織的代表集體審議,通過了《1978年海員培訓、發證和值班標準國際公約》2010年修正案,大家都稱之為“馬尼拉修正案”。該修正案於2012年1月1日正式生效,過渡期為5年。STCW公約馬尼拉修正案的實施,無疑將對我國的船員教育、培訓、發證和值班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我國的航海教育也將麵臨新的挑戰。
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1.航運安全和環保的要求更高
能源緊缺、環境問題突出等,使得國際上對航運安全和環保的要求更高,例如,對船舶排放、無毒塗料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安保需求加強是新趨勢
海盜猖獗,國際上積極探索保障海員和航運安全的機製和措施,使得對船舶和船員保安意識和能力的要求增加。
3.電子航海的發展是必然
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電子航海技術的應用與發展,例如,電子海圖等的應用,改變了一些傳統的航海技術,對船員信息技術應用的能力要求更高。
4.海員綜合素質提高是保障
複雜和多元文化背景的工作環境,要求船員具備更高的管理和指揮能力,能夠更好地進行溝通與協調。
為此,麵對中國海運業的蓬勃發展,如何能夠與時俱進,適應新公約、新形勢要求,培育出適合市場發展需求的航海人才,這也成為當下我國航海教育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我國航海教育的現狀和問題
海員是海運業的具體實踐者,是海運業發展的重要人力因素。近十年來,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和中國因素的影響,世界海運規模持續發展,海員出現了全球性短缺。即使在國際金融危機這一嚴峻形勢下,海員的結構性短缺的狀況仍然存在。
為滿足海運人才的需求,近十年來,我國航海教育可謂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這一方麵得益於我國自1998年全麵履行STC W 78/ 95公約以來,無論是教育教學質量,還是教育培訓規模都取得了空前的發展,船東們普遍看好中國。另一方麵,由於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力資源成本因素,發達國家海員數量萎縮,船東們便將視線投向了中國。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的航海院校和培訓機構總數已達115所,其中本科院校12所,高職院校16所,中職25所,院校數量是十年前3~4倍;每年的招生數量,從十年前的7000~8000人,到2009年的4.6萬人,2010年的5萬~6萬人,達到十年前的6~8倍。但是實際的需求情況,就國內海運企業而言,每年對航海院校的需求量(即所謂的持證畢業生)大約在1萬~1.5萬人左右。就國際海員勞務市場而言,從1995年以來普通船員一直處於過剩狀態,而高級船員,尤其是能從事特種船舶工作的高級船員處於緊缺狀態。但我國海員勞務外派的步伐從2000年的在船數近4萬人,到2010年的5萬人左右,始終徘徊不前。這就存在著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就是一方麵大量的航海院校和培訓機構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國內航運企業消化不了(實際上也有大量的畢業生達不到企業的要求);另一方麵由於我們培養的學生又滿足不了國際船東的要求而根本出不去。普通船員的大量過剩,不僅造成人才培養的浪費,而且有可能成為社會不安定的因素。究其原因,依然是船員服務意識和服從意識不強,缺乏敬業精神和吃苦精神,實操能力和外語能力不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