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冬至時節吃餃子(1 / 2)

冬至時節吃餃子

潮流

作者:茉琳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為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時至今日,一直流傳著“這一天要吃餃子,不然容易凍掉耳朵”的說法。其實冬至吃餃子是有曆史淵源的!

據考證,這種習俗,是為了紀念冬至舍藥的“醫聖”張仲景留下的。相傳張仲景外出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的鄉親麵黃肌瘦,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人們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三鮮餃子

主料:小麥麵粉500克

輔料:雞蛋,韭菜,對蝦,肥瘦豬肉

調料:鹽,味精,料酒

做法:

1.麵粉加入適量溫水,和勻備用;

2.把大蝦去頭、去皮洗淨;

3.韭菜洗淨切碎;

4.雞蛋打入碗內攪勻,炒熟; 5.把蝦切成大丁塊;

6.在豬肉餡裏放入鹽、花椒麵、雞精調味;

7.把肉餡、炒雞蛋、蝦丁、韭菜放入盆中順一個方向攪勻;

8.將麵團用擀麵杖擀成多個薄皮,分別放入適量餡,包成餃子;

9.將包好的餃子擺放入蒸鍋中,蒸熟即可。

本刊提示:

雞蛋:與鵝肉同食損傷脾胃;與兔肉、柿子同食導致腹瀉;同時不宜與甲魚、鯉魚、豆漿、茶同食。

對蝦:蝦忌與某些水果同吃。蝦含有比較豐富的蛋白質和鈣等營養物質。如果把它們與含有鞣酸的水果,如葡萄、石榴、山楂、柿子等同食,不僅會降低蛋白質的營養價值,而且鞣酸和鈣離子結合形成不溶性結合物刺激腸胃,引起人體不適,出現嘔吐、頭暈、惡心和腹痛腹瀉等症狀。海鮮與這些水果同吃至少應間隔2小時。

羊肉餃子

主料:蔥,鹽,韭菜,醬油,羊肉,植物油,花椒水,雞蛋,雞精,十三香,薑,胡蘿卜

做法:

1.將羊肉剁餡兒,倒入醬油攪拌均勻;

2.植物油中放入八角、花椒燒熱倒入羊肉餡中攪勻,之後加入鹽、雞精、十三香和花椒水攪拌均勻(一定要順時針攪拌);

3.依次放入剁碎的蔥、薑、胡蘿卜和韭菜攪勻,視餃子餡兒的幹濕情況打入1~2枚雞蛋液攪拌均勻;

4.麵粉加水和成麵團,(最好提前2小時和麵)分割搓成長條,切成小劑子,壓扁擀圓,包入餃子餡兒;

5.鍋中燒開水後放入餃子,水滾後點3次涼水就好了。

茴香餃子

主料:餃子粉,茴香,豬肉餡,雞蛋,鹽,蔥薑末,香油,老抽,米酒

做法:

1.餃子粉用溫水和成麵團,放在容器中,蓋上蓋子餳1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