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旅遊、觀光休閑本是一件輕鬆愉悅的事情,可由於一些商家和旅行社受利益驅動,在旅遊服務、購物等方麵使用一些不正當手段,侵犯消費者利益,使得一些遊客受騙上當,高興而去卻掃興而歸,不僅沒得到旅遊之趣,還鬧得滿肚子是氣。發展旅遊業不能忽視旅遊者權益的保護,隻有充分保護旅遊者的合法權益,旅遊業才能健康發展。
一、旅遊與旅遊者
(一)旅遊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愛好旅遊的傳統。遠古時期的伏羲可以說是國內旅遊者的濫觴,他的足跡遍及祖國大地,在甘肅、陝西、河南以及山東、山西、吉林、江蘇、湖北、四川等地,都留下了有關他的故事傳說。可見,伏羲和他的氏族已經走遍了祖國大地,其交流範圍之廣,堪稱遠古旅行之典範。公元前10世紀周王朝第五代皇帝周穆王。或許正因為他在旅遊方麵獨特的癖好,戰國時有人專門為他做傳。至今尚存的《穆天子傳》中,詳細記載了他的遊程。有好事者研究認為,周天子最遠的一次曾到過東歐。果然如此的話,恐怕他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出境遊客了。關於他的神話傳說,尚見於先秦史書及六朝誌怪小說。《列子·周穆王》記載:“穆王不恤國是,不樂臣妾,肆意遠遊,命駕八駿之乘……遂賓於西王母,觴於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王和之,其辭哀焉。”“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這是我國曆代有識之士一生行動的目標。春秋時期孔子帶眾弟子“周遊列國”;秦代徐福率數千童男童女出海東渡;漢代張騫因出使西域而開辟出絲綢之路;唐代高僧玄奘西遊取經;明代徐霞客足跡北至燕趙,南及兩廣西,南達雲貴;明代鄭和先後七次下“西洋”。常言道“衣食足,得遠足”。隨著新中國鏗鏘前行的步伐,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觀念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旅遊熱成為當今的一大時髦詞語,在報紙、電視、廣播中頻繁出現。旅遊已成為現代人的一種最好、最時尚的休閑方式之一。
拓展閱讀:古代帝王留下的旅遊印記
黃帝一生好遊,據《史記·五帝本紀第一》記載,黃帝曾經“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故司馬遷說“中國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此五山黃帝所常遊,與神會。”諸山之中,黃帝尤愛昆侖山,相傳黃帝在昆侖山築有十分華美莊嚴的行宮,專供遊樂時居住。在安徽黃山,有處黃山溫泉,古稱“靈泉”、“湯泉”、“朱砂泉”,由紫雲峰下噴湧而出,與桃花峰隔溪相望,傳說黃帝就是在此沐浴七七四十九日羽化升天的。據民間傳說:黃帝在黃山溫泉洗過澡,頭發由白變黑,返老還童,黃帝極為高興,便稱黃山溫泉為“靈泉”。從此,此溫泉聞名四海,向來有我國東南名泉之稱。唐代詩人賈島曾發出“遐哉哲人逝,此水真吾師”的感慨。
相傳,古代神農氏(炎帝)曾在湖北恩施神農溫泉洗浴,並用溫泉水治愈過多種疾病,因而這股泉水被稱之為神水,隨後在這裏洗浴的人絡繹不絕,神農溫泉也就因此得名。
舜帝也是一位偉大的旅行家。據《四書·虞書》記載,舜帝攝政以後,一年之中二、五、八、十一月分別巡守東南西北四嶽,開帝王巡視疆土之先河。此後每五年中,前四年各方朝臣覲見,第五年舜客死湘江畔,惹得兩個妃子娥皇和女英淚灑九疑山,留下“斑竹一點千滴淚”的佳話。至今,湖南寧元縣尚存傳說中的瞬陵供人憑吊。
中國第一個集權製國家的建立者始皇帝秦王嬴政,在統一中國後的第二年便開始東南西北各地巡視考察,並在泰山把傳說中的帝王封禪變成現實,引得後代帝王爭相效仿以示威儀,泰山也因此成為五嶽之尊。公元前210年,是秦始皇最後一次巡遊。在他巡遊的途中,到處刻石,其主要內容是歌頌他自己的功德。他總希望能遇到仙人或仙藥,然而一無所獲。最終,秦始皇客死在沙丘平穀(今河北廣宗西北)。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和對國家的治理,漢武帝效法秦始皇巡行郡縣,登基後他十數次東巡,考察各郡刺史。在考察郡、國的同時,還數次封東嶽泰山和東鎮沂山,至蓬萊琅琊“尋神仙之屬”以“頌功德、揚國威”和尋仙問道,求“長生”。史載:漢武帝在元光(前134-前129年)、元封(前110-前105年)間,幾次詔在沂山修道的著名道長李少君赴長安,以詢黃老之術和長生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