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北省應對農業勞動力減少的對策
1.提高農業勞動力知識、技能水平
河北省農業人口文化水平較低。據筆者對秦皇島市300多名村民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農民中,具有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1.6%,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6%,具有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25.4%。在調查中發現,大多數受教育水平較高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大多數受教育水平較低、老年人、婦女在家務農。隻有少數村民能通過書籍和網絡獲得一定的農業科技知識。要提高農業勞動率,就隻有提高農業勞動力的知識和技能水平。一方麵,繼續實行免費的義務教育,同時學校應努力了解學生輟學的原因,降低輟學率。另一方麵,應加強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大力提高留守勞動力素質。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整合各種教育資源,采用靈活多樣的辦學方式,建立學曆教育與技能教育相結合,官辦與民辦相結合,長期培訓與短期培訓相結合的農業技術培訓體係。通過對留守勞動力進行培訓,全麵提升留守勞動力素質。
2.推進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經營
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下的最根本原因在於未能推進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經營。要改變這種局麵,首先,應打破小家小戶的生產形式,鼓勵農民采取轉包、轉讓、出租、互換等方式,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農業規模化經營要求農業機械的使用,隻有全麵提升農業機械的使用力度,才能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其次,加快培育市場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發展“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農業經營方式,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經營,整合和優化河北省土地和勞動力資源,提高河北省農業生產效率。調研河北省農產品優勢和特色,發展高附加值農產品的生產,提高農民生產的經濟效益。
3.強化財政對農業科技的投入
財政支農支出是農業科技投入資金的重要來源之一。目前,河北省農業科技水平較低,要改變這一現狀,政府的財政支持必不可少。從絕對數來看,河北省財政支農支出規模不斷上升,但從占比來看,財政支農支出占河北省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呈下降趨勢。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河北省財政支農支出與全國財政支農支出增長幅度基本一致。河北省作為農業大省,人均財政支出明顯不足。要提高河北省農業科技水平,政府應加大對農業科技研發、成果轉讓的支持力度,提升 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率。建立農業技術信息服務站,鼓勵農業技術專家深入農村進行技術推廣與普及,為不同的農業生產者提供差異化的專業技術服務。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相關年份《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
[2]王岩,劉忠澤,吳向民,師璿.河北省財政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2014(4).
[3]唐祥來.“四化同步”背景下的農業勞動力替代轉移[J].現代經濟探討,2013(7).
[4]李強,黃斐.農村勞動力流失對農業現代化的負麵效應及對策[J].廣西民族師範學院學報,2015(1).
基金項目: 2015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編號2015050203) ; 2015年度河北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科研合作課題(編號JRSHZ-2015-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