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議新聞寫作中如何做到“求新”(2 / 2)

(二)換位思考,逆向思維

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一詞中寫道:“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一味執著向前固然會發現許多新奇之處,但偶爾回眸也會令你欣喜若狂。

一般情況下,人們在思考或解決問題時多數是順向思維。新聞寫作大多也是如此,即進行報道時往往從正麵觀察事實,順向謀篇布局,如果圍繞同一件事或同一個主題進行報道時,這樣難免就會出現千人一麵,人雲亦雲的結果。

但如果我們變換一下角度,學會換位思考,效果也許就會迥然不同。我國現當代著名詩人艾青曾寫過一首短詩,詩的名字叫《礁石》,這首詩發表後曾引起很大反響。究其原因就在於他運用了逆向思維,反其道而行之。

礁石,大多數人都知道,它是指河流、海水中距水麵很近的岩石。由於礁石它距離水麵很近,往往會讓一些不熟悉情況的船隻發生危險,輕著會讓船隻碰撞受損,重者可能導致船毀人亡。所以,在一般人的筆下,礁石總是被描寫成阻塞航道、碰毀船隻的醜惡事物,把它比喻成一個躲藏在陰暗中的冷麵殺手。那麼,艾青又是怎樣來看待礁石的呢?請看:

“一個浪,一個浪*無休止地撲過來*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被打成碎沫、散開……

它的臉上和身上*象刀砍過的一樣*但它依然站在那裏*含著微笑,看著海洋……”

很明顯在這首詩中,艾青不僅沒有痛恨礁石之情,反而對其進行了謳歌。在這首詩中,礁石為了求得生存,它頑強地同海浪進行搏鬥,而且總是把“撲過來”的每一個海浪都“打成碎沫”;盡管傷痕累累,“象刀砍過一樣”,但仍巍然屹立,含著微笑,看著海洋。一位“百折不撓、藐視敵人、積極樂觀”的勇士形象躍然紙上。

正是由於艾青寫出了與一般人不同的觀點,換位思考。因此,這首詩發表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得到了大家的關注和認可。

所以,隻要我們在新聞報道中睜大一雙慧眼,勤於觀察,善於思考,相信大家可以圍繞同一個題材,寫出多篇別具特色的新聞報道來。

(三)透過現象抓本質,深化主題

現象和本質是揭示事物外部表現和內在要素之間相互關係的一對範疇,也反映了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深度和認識過程。透過現象看本質,為我們選取新聞報道角度,提供了一個科學的認識方法。當我們發現和掌握了某一新聞事實後,從最能揭示事物本質的角度去立意,寫出的新聞就會有深度,有思想性。

例如魯迅先生的小說《藥》匠心獨運,本文以“藥”為題,發人深省。作者巧妙地用一個人血饅頭來連結了兩個互不相關的故事,革命者犧牲所流的血,竟成為落後愚昧的群眾吃的藥,這是極其讓人感到悲涼的事實。

魯迅在這個作品裏,正是通過對兩個主人公的悲劇的具體描繪,指出隻有革命者注意喚起民眾,民眾覺悟起來支持革命,革命才能勝利,中國才能得救,這是缺一不可的兩個方麵。

正是由於魯迅先生敏銳的洞察力和預見力,在他文學創作中做到了透過現象抓本質,透過表麵挖根源。成為當時中國文壇一麵偉大的旗幟。起到了震懾敵人,驚醒國人的作用。

因此,在新聞寫作中,如果能夠抓住每一個事件或人物的本質之處進行報道,相信定能引人關注,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總之,在新聞寫作中要想出彩,就應在“新”上下工夫。唯其如此,方能找到好的報道方法,從而寫出有價值、有新意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