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日閱兵與中國全球意識的複興
上月,中央宣布將於今年的法定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9月3日)舉辦閱兵式,以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屆時將會邀請多國首腦觀禮。報道一出,立刻引起廣泛關注。
自新中國建立以來,這是首次在國慶日之外的日期舉行閱兵。而且官方的表述也頗為耐人尋味。對十年前的2005年,官方表述是“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而對2015年的表述卻是:“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也是聯合國成立70周年。”對這一日子的國際秩序意義的強調,不言而喻。
這一決定並非毫無先兆。2014年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的決定已經規定了每年9月3日國家應當舉行相關的紀念活動。同時,去年中俄兩國就已宣布決定共同舉辦二戰歐洲和亞洲戰場戰勝德國法西斯主義和日本軍國主義70周年慶祝活動。隻是人們當時無法知道紀念活動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在我們看來,不能將這次閱兵式簡單地理解為一種心血來潮的政治宣示行動,相反,它深刻地鑲嵌在當下中國內政外交聯動,從強調“韜光養晦”轉向強調“有所作為”的大棋局中。
人們很容易注意到,對照新中國建政之後形成的閱兵規則(國慶閱兵、十年一閱)和破例之舉(1969年建國20周年未舉行、1979年建國30周年未舉行、1984年建國35周年舉行),這次閱兵不僅打破了十年一閱的慣例,還打破了國慶閱兵的慣例。
打破年份的慣例往往與當時的政治局勢密切相關。與1984年國慶閱兵以展示改革開放成績和提高領導人威望相類似,本次對年份慣例的打破也是國內政局的高度體現。一方麵反映出習總書記上任後黨政軍反腐運動等政治改革的成效,另一方麵則顯示出新一代領導集體在卓有成效地行使著黨對軍隊的領導權,整軍經武,克服“和平病”,閱兵有助於展示整軍成果,刷新軍隊形象、鞏固軍權,還可以給老百姓吃下一顆定心丸,為進一步深化改革鼓舞士氣、凝聚民心。
但在黨的集體領導製度下,禮樂製度的大變更,不會是個別領導人拍腦袋的結果,而必須以高層共識為基礎。很明顯,最近兩年高層不再刻意隱藏中國的國力,而是逐步開始強調“有所作為”,在國際上發揮一定的領導作用。
回顧新中國閱兵的傳統,我們可以對這一點有深刻感受: 中華民族的獨立與解放,得益於世界範圍內的反西斯鬥爭與反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運動,得益於充滿國際主義精神的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而新中國的國體——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本身就反映出了那個時代的國內秩序與國際秩序之間的有機互動。在建國後的前三十年,國慶閱兵既是解放軍實力的展示,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對國際秩序主張的宣示。以1952年閱兵為例,其主題是“保衛和平”。所謂“保衛和平”,在當時的語境下,意味著保衛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成果,具有非常強烈的區域秩序和國際秩序指向。朱德元帥發表講話,以6個“萬歲”口號結束:“中國人民解放軍萬歲!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中國人民大團結萬歲!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中國人民勝利的組織者、鼓舞者——中國共產黨萬歲!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萬歲!”這6個“萬歲”,尤其是“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尤其鮮明地表達了共產黨人對國際秩序的抱負和主張。
不過,改開以來,隨著“韜光養晦”方針的確立,國慶閱兵反帝國主義、反殖民主義、反法西斯主義等麵向逐漸退居次要地位,國慶閱兵與改革、發展、富強等主題關聯更為緊密,其所弘揚的愛國主義究竟具有何種區域秩序與國際秩序指向,變得模糊不清。“去政治化”是“韜光養晦”的需要,中國一門心思利用國際市場“長肌肉”,不主動刺激任何人。中國的經濟體量不斷翻番,但“韜光養晦”的不可持續性也逐漸凸顯。樹欲靜而風不止,國際上總是國家對中國采取挑釁行為,而日本更是謀求突破二戰後在東亞確立的區域秩序。但由於中國長期缺乏鮮明的國際秩序主張,各國對中國“長肌肉”之後究竟要幹什麼普遍沒有底,這就很難整合國際力量,對挑釁行為作出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