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緒論(1 / 2)

1.旅遊資源的概念和特點

1)旅遊資源的概念

旅遊資源是旅遊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是旅遊業產生的物質基礎,是旅遊的客體,是旅遊產品和旅遊活動的基本要素之一。對旅遊資源的認識,是隨著旅遊業的興起而出現和不斷深化的。由於旅遊業是一項新興產業,而旅遊資源相對於其他單一的傳統資源,在內容和構成上都要複雜得多,因此對旅遊資源的確切定義,目前國內外尚未形成統一的表述。

國家旅遊局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製定的《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範(試行稿)》對旅遊資源的定義比較確切和規範:“所謂旅遊資源,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遊者有吸引力、能激發旅遊者的旅遊動機,具備一定旅遊功能和價值,可以為旅遊業開發利用,並能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

2)旅遊資源的特點

(1)綜合性

綜合性是指旅遊資源多是由不同的要素組成的綜合體。如山嶽景觀是由高聳挺拔的山體與林地、雲霧等組成;峽穀景觀是由穀地、河水及林地組成;一些氣象、天象景觀更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彩虹、夕陽、佛光等,都是陽光光線與一定質量的大氣作用的結果。再如古村落,是在多種物質或非物質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如風水、地貌、水文條件、民居、宗祠、牌匾、繪畫、雕刻、民俗風情等。

(2)地域性

地域性是指旅遊資源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範圍,存在地域差異,帶有地方色彩。如北歐挪威海岸有許多伸入內陸的峽灣景觀,地中海沿岸有“三S”景觀,非洲東部有“天然動物園”景觀,中國西南有大麵積岩溶地貌景觀、長江中下遊有水鄉景觀、熱帶海岸有紅樹林景觀等。自然景觀的地域性也導致了人文景觀的地域性。例如,不同民族具有風格各異的文化活動、風俗習慣、村鎮民宅等。如蒙古族的“那達慕”節日,傣族的“潑水節”;土家族的“擺手舞”,傣族的“孔雀舞”;蒙古族的民居“蒙古包”,苗族的“吊腳樓”等,民族風情十分濃厚,富有巨大的吸引性。總之,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曆史文化和風俗民情,都是具有地域活動局限的人們經過長期的曆史活動形成的,地方和民族色彩在地域上的差異變化十分鮮明。地域性是旅遊流產生的根本因素。

(3)壟斷性

其他資源經過開發,或以其自身,或以其產品,可以輸往其他地方以供利用。但旅遊資源一般在地域上是固定的,不可移動的,這樣便形成了旅遊資源的地域壟斷性。如長江三峽、壺口瀑布、桂林山水等資源產生於特定的地理環境,無法用人工力量來搬遷或異地再現;再如中國巍巍群山中蜿蜒不斷的萬裏長城、意大利羅馬古城中的鬥獸場、埃及茫茫沙漠中的金字塔等無一不具有壟斷性的特點。

(4)開發永續性

其他資源多數不能重複利用,在人們消費產品的同時,資源也隨之消耗掉。而旅遊資源相反,在妥善保護的情況下多可長期反複利用。旅遊者通常不能帶走旅遊資源本身(一些旅遊商品除外),所帶走的隻是一種經曆和感受。因此,旅遊資源可重複利用。開發過的旅遊資源在新一輪的開發中,或更深層次的開發中,仍可作為資源來對待。

(5)可觀賞性

旅遊資源同一般資源的最主要區別,就是它的美學特征,具有觀賞性。雖然旅遊動機因人而異、旅遊內容豐富多彩,但觀賞活動幾乎是一切旅遊過程都不可缺少的內容,有時更是全部旅遊活動的核心內容。觀賞性構成旅遊資源吸引力的最基本要素。觀賞性影響旅遊資源的品質,一般來說,旅遊資源的觀賞性越強,對旅遊者的吸引力就越大。如我國的萬裏長城、秦始皇陵兵馬俑、桂林山水,埃及的金字塔,古羅馬的鬥獸場,法國的埃菲爾鐵塔,日本的富士山,美國的自由女神像等,都因觀賞性較強,成為世界著名的旅遊資源。

2.中國旅遊資源的總體特征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環境與資源保護全國委員會出版的《中國資源》一書指出,旅遊資源為中國十大資源之一。報告認為,中國旅遊資源在全球具有明顯優勢,有巨大吸引力。中國國土廣袤,山川錦繡,曆史悠久,民族眾多,在漫長的曆史中和遼闊的國土上,形成了無比豐厚的旅遊資源,為中國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潛力。中國旅遊資源具有以下四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