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民俗旅遊資源開發(7)(1 / 2)

(三)保護精華原則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傳統文化,民俗風情是傳統文化的積澱,是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其中有反映中華民族吃苦耐勞、積極向上、勇於創造的精華,也有落後、保守、愚昧的封建糟粕。對諸如娃娃親、冥婚、迷信等糟粕,應當堅決予以批判,予以革除。對各種優良民俗,我們應當繼承並進一步弘揚。旅遊是一種高雅的文化娛樂活動。開展民俗旅遊是旅遊業發展的需要,也是滿足旅遊者的旅遊需求。旅遊者通過參觀、考察、領略中國的民俗風情景觀,了解中國的民俗風貌,知曉中國的民俗文化。旅遊者不遠千裏來到旅遊目的地是為了觀賞、考察當地的民俗精華,而不是來看低級趣味的。旅遊地所供給的民俗景觀也應當是當地的優良民俗。所以,就開發而言,開發的對象為廣泛存在於社會並起積極作用的優良民俗;就保護而言,其目標也應如此,絕不能精華、糟粕混雜,更不能把糟粕當精華加以保護。保護民俗精華的基礎是正確區分精華和糟粕。區分原則的主要標準是看其是否違背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是否有利於社會的進步,是否有利於旅遊業的發展,是否有利於中華民族文化地位的提高。

三、民俗旅遊資源保護的對策

針對民俗旅遊帶來的消極影響,我們應當積極采取防範措施和相應對策,加強對民俗變異的引導調控,盡可能減少民俗旅遊的負麵效應,使民俗旅遊資源的經濟效益和社會生態效益和諧地統一起來。

(一)宣傳民俗文化價值,提高人們保護民俗旅遊資源的責任感與自覺性

旅遊地的民俗文化變異、消亡原因是多方麵的,有些是開發者行為不當造成的,有些是外來文化衝擊所致,但更多的是因對民俗文化的旅遊價值不了解造成的。這就促使我們向旅遊地的居民廣泛進行宣傳教育,宣傳民俗旅遊資源的珍貴價值及其保護的必要性和意義;宣傳除極少數野蠻、愚昧的民俗外,各民族的民俗文化隻有個性不同,風格相異,沒有優劣好壞之分,都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重要成分;宣傳世界是由民族組成的,隻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去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也就意味著喪失了旅遊的吸引力。

另一方麵,我們還要宣傳,民俗受外來文化的影響不可避免,各地或各民族民俗文化之間的交流、碰撞就是相互借鑒、學習的過程。借鑒和學習為本民族或本地區的發展所必不可少的,但借鑒、學習決不是精華、糟粕一並照收,以外來文化取代傳統文化。正確的態度應是,在保持自己民俗文化特色的基礎上,適當吸取外來文化的精華,發展自己的民俗文化。要通過宣傳,讓人們明白,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在其發展過程中,其他任何東西都可以創造,唯獨以往的曆史遺跡和傳統民俗不能再創造,它們一旦被破壞和汙染,就難以複原。所以,務必珍惜民俗文化,妥善保護民俗文化,變要群眾保護為群眾自覺參與保護。

(二)完善旅遊規劃,合理開發民俗旅遊資源

旅遊規劃是旅遊建設事業中的一項重要工作,是一個國家、地區為發展旅遊業而做的戰略部署,是調節區域範圍內各方麵的資源,促進有秩序開發的構想。旅遊規劃涉及麵很廣,包括景觀、風景區規劃,飯店、餐館、商場、娛樂場所等旅遊設施規劃,交通、通訊、郵電、供電、供水等配套設施的規劃等等。

旅遊規劃有綜合性規劃、專題性規劃兩種。對絕大多數地區而言,以編製綜合性規劃為主。就民俗旅遊專區而言,則要編製民俗旅遊規劃。旅遊規劃的中心任務之一是合理地配置旅遊資源。從總體上講,旅遊地的旅遊資源豐富而具體,有潛在的,也有現實的,有自然風光,也有古跡名勝,還有民俗風情,而民俗風情又多種多樣,從物質生產到社會生活、精神意識無所不有。如何合理地配置民俗風情等旅遊資源十分重要,它直接關係到本地旅遊業的近期發展和長遠發展戰略。有旅遊資源就全麵開發的做法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