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落後的思想觀念成為脫貧致富的阻礙因素
與人口快速增長致貧相比較,另一個致貧原因則是長期貧困狀態下形成的落後思想觀念。表現為:依賴思想、膽怯思想、平均主義思想、固步自封和因循守舊思想、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思想、溫飽即安滿足思想。上述主觀因素造成了當地貧困人口缺乏個人效能感,缺乏突破陳舊方式的創造性想象和行為。這些落後思想觀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當地經濟效率的提高,成為貧困狀況長期以來難以根本改變的主要因素之一。
7.經濟基礎薄弱,自我發展的能力不足
彭陽縣建縣遲、底子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寧夏全區相比較,還存在著巨大差距:一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少。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7051元(寧夏全區是26073.8元),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是3556.46元(寧夏全區是4674.9元);二是傳統農業比重大,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規模小、層次低,農民增收渠道單一;三是能源開發力度不夠,尚未形成產業化工業鏈條,對縣域經濟實力的貢獻不大;四是城鄉二元格局依然突出,基礎建設、社會事業發展滯後,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改善民生的任務艱巨;五是市場發育程度低,傳統服務業比重偏高,現代服務業發展緩慢,招商引資難度大;六是受自然資源(尤其是水資源)的限製,經濟自我發展的能力十分有限。(該數據根據各種統計手冊彙總而成,由於統計口徑不同,與作者入戶調研數據有出入)
三.研究區域的調研
(一)調研區域和調研對象
在研究中,對移出區的彭陽縣、移入區的紅寺堡開發區和興慶區共計3個縣(區)6個鄉鎮的19個行政村作了入戶調查。彭陽縣是“十二五”時期寧夏確立的生態移民移出區域,作者選擇了該縣將要移出的孟塬(高岔村、雙樹村)、馮莊(茨灣村、上灣村、小園子村、崖灣村、石溝村)、新集(謝寨村)、羅窪(張灣村、馬澇村、寨科村)4個鄉11個行政村的163戶農民家庭進行了入戶調研,被調查戶占總戶數(951戶)比重的17.14%;興慶區是“十二五”時期寧夏確立的生態移民移入區域,作者對該區已經移入的月牙湖鄉(海陶南村、海陶北村、大塘南村、大塘北村、小塘村、塘南村)的6個行政村的137戶海原縣農民家庭進行了入戶調研,被調查戶占總戶數(1846戶)比重的7.42%;紅寺堡開發區是寧夏落實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於1998年開發的移民安置區,作者對該區已經移入的紅寺堡鎮(朝陽村、興旺村)2個行政村的164戶彭陽縣移民家庭進行了入戶調研,被調查戶占總戶數(2535戶)比重的6.47%。
(二)調研對象選擇的緣由和參照
彭陽縣“十二五”時期共選擇遷出4000戶16800人的生態移民,落戶興慶區月牙湖鄉,作為一期建設計劃安置的1107戶4680人,將要告別世代生活的土地,初次走出大山,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開始新的生活。選擇一期遷出的163戶作為調研對象將成為對比分析的最原始數據。由於彭陽縣的移民還沒有來到新的環境,對於早期(1986年)遷入月牙湖鄉的海原縣鄭旗鄉和羅川鄉的移民來說就成了對比研究的主要選擇對象。為了使研究更具說服力,同時把早期(1998年)遷入紅寺堡的彭陽縣移民也作為選擇對象。
在移出區(彭陽縣)即將移出,移入區(興慶區月牙湖鄉)即將接納。為了進行有效分析,以海原縣已遷入月牙湖鄉的6個行政村和以彭陽縣已遷入紅寺堡鎮的2個行政村作參照。移入前,海原縣和彭陽縣均屬於寧南山區國定貧困縣,其生態環境和農民生活條件處於同一水平,因此,選擇的對象具有一定正對性和極具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