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寧夏生態移民的主要形式及其評價(3)(2 / 2)

2.灌區良好的自然條件和基礎設施條件是生態移民的吸引力

自然環境是人類生活、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人類社會物質生產活動的必要條件。寧夏平原是自治區境內最大最肥沃的平原,地勢平坦,土層深厚,灌排條件良好;光熱資源豐富,因有引黃灌溉之利和較豐富的地下水資源,水利條件得天獨厚。寧夏平原的引黃灌區及多年來開發建設的揚黃灌區既有水利條件,又有大量連片荒地,土地資源進一步開發的潛力比較大。

除了自然條件外,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是人口遷移最重要的動力機製。以黃河流域和包蘭鐵路線布局為依托的寧夏沿黃城市帶,以銀川市為中心,以吳忠市、中衛市、石嘴山市3個地級市以及所轄的青銅峽、靈武、中寧、永寧、賀蘭、平羅縣城和若幹個建製鎮為基礎形成的大中小城市相結合的城鎮集合體是寧夏經濟社會發展最快的地區。近年來,沿黃城市帶已成為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呈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當前,沿黃城市帶人口集中,交通便利,市場活躍,科技、教育、文衛、人才條件較好,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快速發展,承載著寧夏工業化、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火車頭”的重任,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有利於移民安家落戶,發展生產。通過開發土地集中安置、因地製宜插花安置以及在沿黃城市、重點城鎮、工業園區、產業基地建設移民周轉房等多種方式、將移民搬遷倒近水、沿路、靠城的區域。寧夏近30年的移民搬遷,讓農民真實的感受到了搬遷對命運的徹底改變,由起初的政府動員到如今的爭先恐後,正是因為灌區良好的自然條件和完善的基礎設施條件對移民的引力所致。

3.國家政策的強力推動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是生態移民的支撐力

過去的10年,受惠於西部大開發政策,寧夏在移民開發方麵做了大量工作,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為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做好生態移民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幹意見》中,把構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實現可持續發展,注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提到了戰略高度。《意見》特別指出要推進重點生態區綜合治理,著力推進五大重點生態區建設,這五大重點生態區建設中就包括寧夏黃土丘陵溝壑區以防治水土流失為主的綜合治理,並指出要在實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中穩步推進生態移民工程建設。《意見》專門就大力扶持六盤山區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生態脆弱、經濟落後、貧困程度深地區,要全力實施這些地區開發攻堅工程,積極支持民族地區重大項目建設,積極推動寧夏等民族地區加快發展。中央文件把生態建設作為一個高頻詞加以強調,並把寧夏、六盤山、民族地區、水土流失區、貧困地區等涉及生態建設方麵的內容與生態移民緊密聯係起來,而寧南山區的原州、西吉、隆德、涇源、彭陽、海原、同心、鹽池和中衛沙坡頭等9縣(區)91個鄉鎮684個行政村1655個自然村的7.9萬戶約35萬居住在生態脆弱區的貧困人口,實施移民搬遷,正是響應黨的號召的應有之舉。

生態移民在解決貧困人口問題的同時還要恢複寧南山區脆弱的生態環境,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十屆十一次會議將著力推進以生態移民攻堅為重點的扶貧開發作為全區“十二五”發展的一條重要議題提上日程表,這既是對國家總體目標的貫徹落實,也是對寧夏現實的清醒判斷,既是對寧夏未來5年實現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關鍵抉擇,也是站在已進入“十二五”開局之年、對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更好解讀。國家政策的強力推動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是生態移民的支撐力,也是製度保障。2011—2015年是我國也是寧夏“十二五”規劃的五年時期,正確理解中央政策精神,積極推進生態移民工程,對於加快我區跨越式發展步伐,縮小與發達地區差距,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