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吊莊移民
“吊莊”是寧夏的俗語,原是黃土高原上一種流動式的農業經營方式,由於農戶開墾的荒地距家遠且分散,在播種和收獲季節,就在地頭挖窯洞、搭窩棚暫棲,當地俗稱“吊莊”。寧夏的“吊莊移民”借用了“吊莊”之名,泛指為遠距離移居而興建的村舍,即寧夏在新開發灌區為寧南山區的移民建立的一種新型社區。1983年5月13日,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召開了首次扶貧移民協商會議,產生了“以川濟山,山川共濟”的人口遷移重大決策,確定了首批移民縣及其遷入開發區址,商討了移民任務、對象及具體實施辦法,這次吊莊移民工程的啟動對以後的各類移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吊莊移民之初,貧困戶每戶遷移一兩個人,移出地和移入地都建有住房和分配的土地,移民分別受兩地管理,待移民地得到開發,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並趨於穩定後再完全搬遷,最後交屬地管理。
吊莊移民的最初嚐試是縣內移民。在本縣範圍內興修水利,開發土地,從幹旱缺水的貧困鄉村搬遷群眾到新灌區安家落戶、開荒生產。移民不出縣境,不改變隸屬關係,搬遷距離近,建設速度快、效益好。縣內吊莊移民之後自治區確定了首批縣外吊莊基地三處,計劃從山區的隆德、涇源、固原(後分為固原和彭陽兩縣)將八萬貧困人口分別遷往引黃灌溉的平羅縣潮湖(現更名隆湖經濟開發區,現為石嘴山市隆湖區)、銀川西部的蘆草窪(現更名興涇鎮)和中寧縣的大戰場,遷入後開發土地20萬畝。吊莊移民工程以多種形式在寧夏山川全麵展開後,1985年起,鹽池縣在靈武縣狼皮子梁建立縣外吊莊,中寧縣在南山台子建立縣內吊莊,彭陽縣在中寧縣長山頭、西吉縣在南山台子的東台鄉和西台鄉、海原縣在陶樂縣(現為平羅縣陶樂鎮)三棵柳和五堆子分別建立縣外遷插式吊莊的項目都先後獲準立項。
寧夏吊莊扶貧開發移民的模式中,比較成功的典型是蘆草窪吊莊、隆湖開發區和華西村。蘆草窪移民大多來自於涇源縣貧困區,由於位於銀川市郊並與工廠為鄰的地緣優勢,為農村勞動力提供了廣闊空間,勞務收入成為主要經濟來源。隆湖區位於石嘴山市大武口區東南部,能源和交通優勢明顯,工廠林立,移民來自隆德縣貧困區。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裏就超過了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華西村位於銀川市西北,110國道線縱貫全村,是自治區政府於1996年借助江蘇華西村的扶持興建的移民綜合開發試驗區。寧夏華西村學習江蘇華西村的經驗,帶動本地區及周圍移民區的經濟建設,是區域合作的成功典範。同時,華西村利用位於沙湖、西部影視城、蘇峪口森林公園、西夏王陵旅遊長廊的中心地帶優勢,重點抓好旅遊業的係列配套服務,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建成了初具規模的奇珍藝術城、度假村等一批景點,呈現出現代化城鎮的興旺景象。
二、扶貧揚黃灌溉工程移民
寧夏扶貧揚黃灌溉工程紅寺堡灌區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扶貧移民開發區,起初設計解決寧南山區100萬移民的貧困問題,工程總規劃灌溉土地200萬畝,預計投資33億元,用六年時間建成。因此被簡稱為“1236工程”。該工程是在國家實施扶貧攻堅計劃的特定曆史條件下,圍繞解決溫飽目的而設計的。實踐證明,1998年以來,一個在寧夏中部旱塬上快速崛起的移民新區受到世人的廣泛關注。這就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貫徹落實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為從根本上解決寧夏南部山區貧困群眾脫貧問題,於1998年9月開發了紅寺堡移民安置區。將寧南山區生態惡化、不適於人類居住的區域,先後遷出19萬之眾入住移民新區。經過幾年的建設,這裏已形成千頃綠洲和富有生機的座座村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初見端倪。
製約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因子是水,有水的地方是綠洲,無水之處則是荒漠一片。紅寺堡移民新區地處寧夏中部幹旱帶,年降雨量僅260毫米,幹旱缺水、風沙肆虐是這裏典型的寫照。但這裏區位條件不錯,四周與吳忠、中寧、鹽池、同心為鄰,北距首府銀川僅127公裏,特別是這裏有數百萬畝集中連片、地勢平坦的宜墾荒地,有豐富的煤炭資源,且原駐人口極為稀少,非常符合移民開發的基本條件,自治區正是鑒於此,才實施了揚黃吊水的水利工程,通過6級泵站將黃河水源源輸入了紅寺堡開發區,將萬年荒塬變成了大片綠洲。荒漠變糧田給紅寺堡帶來了勃勃生機,水、水渠、水澆地、道路構成了村落建設的基礎。在自治區統一規劃下,曆經幾年,先後建成40多座大型行政村,內含170多個自然村落。各村落排排民房座落有序,條條道理筆直通達,村裏有渠有樹,文化、醫療、教育配套設施基本齊全,構成了一幅幅美麗而欣欣向榮的新農村畫卷。紅寺堡移民村落自上世紀末形成之後,經過幾年的發展,村容村貌、鄉村環境、移民的生活、生產條件又有了很大提升。山區移民來到新區,住上了新房,喝上了自來水,用上了電器,走上了平坦的道路。特別是棄掉了祖祖輩輩靠天吃飯的坡耕地,種上了旱澇保收的水澆地,收入有保障,發展有奔頭,實現了他們夢寐以求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