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消除貧困,逐步縮小地區之間發展差距,推進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是我黨在新時期的奮鬥目標。西部是我國貧困麵大、貧困程度比較深的地區,是我國實現反貧困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點區域。貧困與發展是21世紀西部少數民族貧困地區麵臨的極為嚴峻的生存挑戰和必須解決的重大現實課題,西部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發展及貧困人口規模的減少,不僅直接關係到西部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資源開發與轉換進程、經濟社會的全麵發展,而且對於西部不發達地區跨世紀的飛越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

寧夏是我國西部少數民族省區,寧夏的南部山區黃土丘陵溝壑區是我國六大貧困類型中脫貧難度最大的地區,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自20世紀80年代初實施扶貧開發戰略至今,寧夏的扶貧開發之路走了近30年。近30年來,寧夏回族自治區曆屆黨委和政府把扶貧開發作為事關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大事,擺到各級黨委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根據國家扶貧開發計劃和方針,結合寧夏南部山區實際,製定了一係列扶貧政策和措施,努力改變寧南山區麵貌,寧夏的扶貧開發取得了豐碩成果。為了解決生活在生態環境極度惡劣地區的人民生活生產問題,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寧夏以政府主導方式,先後組織實施了吊莊移民、“1236工程移民”、易地扶貧搬遷移民、中部幹旱帶縣內生態移民等,有效緩解了南部山區的生態壓力。隨著南部山區人口的增加,環境超載,生態惡化,導致經濟社會發展整體滯後,脫貧—返貧惡性循環。

為了徹底解決南部地區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和生態問題,加快南部山區農民脫貧致富步伐,確保與全國、全區人民同步進入小康,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定,在原有移民工程的基礎上,2011年啟動寧夏“十二五”最大的民生工程——西海固35萬人生態移民,讓他們實現異地安家、異地創業、異地致富,從根本上挖掉寧夏窮根奔小康,實現建設和諧富裕新寧夏目標。本研究報告正是立足於可持續發展,研究寧夏生態移民現狀、問題,提出戰略對策和建議,以期為寧夏社會、經濟和自然的協調發展作出貢獻。

本研究報告是課題組全體成員共同參與討論,並赴寧夏南部山區生態移民移入區和移出區進行大量實地調研基礎上,課題執筆人分工協作完成的。本報告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內容是:

1.研究報告以生態移民可持續發展為主,以解決“兩難”問題為出發點。生態移民作為寧夏解決貧困地區人民生產生活的一種重要形式,主要是破解生態危機與發展的矛盾。本研究報告力求把生態移民移入區和移出區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分析透,把經濟利益、生態利益、社會利益結合起來,多渠道解決人地失調關係,恢複自然生態係統。充分發揮生態移民在生態保護與恢複方麵,在脫貧致富中的重要作用。寧夏實施的生態移民本質上就是要解決寧夏南部山區麵臨的生態環境被破壞和扶貧這一“兩難”問題。因此,本研究緊緊圍繞“兩難”產生的原因和解決問題的戰略措施、具體思路進行深入研究。

2.本報告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大量的實證研究。生態移民作為人口遷移的一種形式,具有與其他移民不同的規律和特點。本報告基於國內外有關移民問題的研究,對寧夏移民的各種形式及現狀作了客觀評價,根據大量實地調研情況,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對生態移民的作用、效益、經驗與問題等進行了實證分析。試圖破解生態移民過程中的各種矛盾,達到人與經濟和資源之間的協調發展。

3.提出寧夏生態移民的思路、原則及對策建議。寧夏生態移民的基本思路,是以促進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思想為指導,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將山區極度貧困的35萬人安置到近水、沿路、靠城打工近的區域,按照“人隨水走,水隨人流”的思路,采取整村搬遷、集中安置的方式安置移民,讓移民實現異地安家、異地創業、異地致富、異地發展,使移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從組織領導、政策機製、社會管理等方麵對生態移民存在的問題提供解決思路。

本研究報告的目的是對寧夏生態移民做一個比較全麵的分析,給政府製定生態移民政策時提供一定的參考意見。研究中難免存在缺陷和不足,我們衷心地接受各方麵的意見,以使我們對生態移民的研究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