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峽曆史文化地理——塞北江南的發源地
第一節早期遺跡——曆史文化之根
一、牛首山化石
1.草台子乳齒象化石區
草台子乳齒象化石區位於青銅峽市峽口鎮草台子村南1000米處,北距東幹渠400米。化石區地處牛首山北麓的丘陵地帶,屬衝積層,且地層較為複雜,化石埋藏在距地表10米處的岩層內,已發現的化石裏有乳齒象的肢骨、肋骨、臼齒等。最大的肢骨化石殘長30厘米,寬20厘米,臼齒化石光滑堅硬,長10厘米,齒徑為5厘米。
由此可推斷,在1000萬年前,青銅峽牛首山一帶自然環境良好,森林茂密,有充足的水源和食物,適合大型動物的生存。據當地百姓講,多年前在取沙中也有少量單個化石出現。此次在較大範圍內發現大體格化石,文物部門分析此處可能存在化石群。經自治區考古所專家初步斷定,該古生物化石係晚中新世乳齒象化石,距今1000萬~1200萬年。
2.石峽溝漿鱗魚化石區
石峽溝漿鱗魚化石區位於青銅峽峽口鎮躍進村東南4000米的牛首山石峽溝,溝為南北走向,化石區四周群山環抱,峭壁林立,化石就在石峽溝兩側山頭的岩石中。1974年地質工作者在青銅峽牛首山石峽溝發現漿鱗魚化石,這在亞洲是首次發現,化石深藏於山體岩石層中,隻有在溝穀斷層中偶爾顯露。石峽溝泥盆紀底層剖麵是全國泥盆紀的典型剖麵。
二、石器時代遺址
石器時代包括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在它們之間,還有一個承前啟後的中石器時代。20世紀5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期,考古工作者先後對青銅峽市、固原地區等多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進行了發掘與研究。考古工作者提出的“菜園文化”是一種新文化的觀點,在學術界引起關注。而中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研究始於20世紀90年代,以賀蘭山前台地——青銅峽鴿子山文化遺址最為典型。
1.鴿子山文化遺址
中石器時代遺存在寧夏黃河沿岸各市縣均有發現,而青銅峽鴿子山遺存是最具典型性的遺址。從1993年至1996年,寧夏考古研究所與美國內華達山間研究所、加利福尼亞大學人類學係、猶他州沙漠地質局合作組成的中美聯合考察隊,對青銅峽市賀蘭山山前台地上的鴿子山遺址進行了為期四年的合作發掘。發掘出土的2000餘件石器,同水洞溝遺址所發掘的石器一樣,分為普通石製品和細打製品,普通石製品又以人工石片和刮削器較多。所不同的是,水洞溝遺址發掘的石器原材料是就地取材,多為矽質白雲岩和粗石英岩,而青銅峽鴿子山發掘的石器卻來自數10公裏之外,主要為各色細石英岩和細泥岩,加工方法較水洞溝多樣化。王惠民先生在《石器時代考古的收獲——鴿子山遺址考察記》中談到:特別是一些雙麵打製的尖狀器,形體較大,長度多在7厘米以上,並且比水洞溝尖狀器規範對稱,個別的已具有梃。細石器用料質地都很純細,以瑪瑙、燧石和蛋白石為主,也有水晶(純石英);加工方法先進,間接法、軟錘法及壓剝法普遍使用,用指墊法技術產生的石片、石核剝痕清晰規整。打製石核,多采用從四周向中心剝片,形成圓錐形、楔形或船底形石核,色彩豔麗,外形美觀。這些打製品從加工方法到成品形製都可以代表本時期細石器的最高水平。經專家測定:鴿子山石器的年代在距今11620±70~10060±60年。鴿子山石器繼承了華北地區舊石器晚期“小石器”的工藝傳統,器形及加工方法均多種多樣,既有平麵直接打擊這種最簡單的石器製造方法,又存在兩麵間接、軟錘壓製等較高級的石器製造方法。青銅峽鴿子山臥牛同時,鴿子山石器遺址在全貌上還體現出它與中亞、西亞的一些石器遺址文化內涵相互滲透,因而反映出鴿子山在史前早期中西文化的過渡作用,為探索遠古人類的遷徙及文化傳播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這種過渡階段的考古學文化,是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以細石器工藝傳統為代表的中石器時代文化,其後發展為以農業為主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鴿子山舊石器遺址說明,賀蘭山一帶古人類一萬年前已經開始采集、加工食物及其種子。遠古人類的這一行為給以後農業的產生打下了技術基礎。同時,這一研究還表明由於這一時段區域環境變化,迫使古人類生活原料逐步由比較單一的狀況向動植物多種資源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