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 哈若蕙(1 / 2)

人在旅途的作者以一顆包容的心,一雙溫和而善於觀察的眼睛,一支柔軟傳神、浸潤著多元文化感知的筆采集下一簇旅途故事。

本沒想到良人先生的這本書要由我來作序,隻因一句戲言,被人記住,並按時來索稿,這才著急,接過已做過三審、編排整飾的清樣認真起來。

正是銀川的初冬,開足了暖氣的居室與沒有任何滋擾的灑進窗內的陽光營造了十分愜意的讀書氣息,兩個雙休日,就由良人先生的這部書稿相伴了。

記得剛收到朋友用E-mail轉來的大洋彼岸良人先生的書稿簡介,一眼瞄到書名:《一個美國人的旅程——十八個女人的萍遇》,心下先是一驚,生怕這個美國人寫出了什麼不妥的內容。再讀三篇樣章,知道是寫旅途中的故事,且題材有趣、行文優美活潑,這才心安。但仍對這一書名耿耿於懷,所以在給良人先生的第一封郵件中就直截了當地提出改換書名的建議。良人先生很溫和地回複,願意多多得到編輯的指導。可能是受了我的建議的影響,編輯在處理這一選題的出版流程上,書名始終處在漂移態,從《紐倫堡的碧姬》到這本清樣上的《十八個她》等等。兩天看下來,我的目光最終停留在良人先生的後記《一個美國人的旅程——萍遇18個她》。驀然間,心生慚愧,我對自己說:“多好的書名!差點兒由於我的簡單浮躁失之交臂啊!”當然,到了還是動了小小的心眼兒,建議責任編輯與良人先生商榷,定書名為《萍遇18個她——一個美國人的旅程》。

收入文中的這18篇題材別致、內容豐盈的劄記,是人在旅途的作者以一顆包容的心,一雙溫和而善於觀察的眼睛,一支柔軟傳神、浸潤著多元文化感知的筆采集下的一簇旅途故事。18個篇章,猶如舒徐展開的長卷畫軸,那兒吹拂著邁阿密、維京島聖克魯斯的海風,流轉著佛國的靈光、金陵秦淮的古韻、浦江的喧嘩,渲染著箱根的秋色、長濱的湖光山色以及巴黎的浪漫、澳洲的朗朗陽光、拉斯維加斯躁動的金色……如影相隨的還有18位女子,她們或溫婉可人,或熱情奔放,或文靜質樸,聽她們的故事,讓我們跨越千裏萬裏的空間,窺視到這個繽紛的世界,風情迥異、民生百態、多元共存的現實生態。

良人先生之書的清新可讀、富有異趣,或許得益於其落筆的從容與結構思情的巧妙連綴。身為材料科學與科學儀器領域的學者(他是一位美國化學博士、工商管理碩士、幾所中國大學的兼職教授,以及佛羅裏達州東方醫學院的董事),良人先生已在中美兩國分別生活了二十幾年,他酷愛旅行,遊曆了五大洲四十餘國,他深受中國古典文學的熏陶,喜愛民間樂器,在他的身上兼有中國文化溫柔敦厚與歐美文化開放率真的品性。作者豐富的閱曆,建構了他平和的心態,所以他筆下的異國風情著色暈染得竟是十分的柔和,像是無意中踏入了鄰家的花園,姑且賞之,姑且品之,絕不同於一些遊記寫作中尖銳的興奮與喋喋的介紹。正如他自己所言:“去的地方多了,在任何地方盡管有新鮮感,可都以平常心態對待看到的景、事與物,就像發生在身邊一樣。”(本書“後記”)但以他獨具隻眼的觀察,三言兩語中卻往往點出了這一處的別情與異趣,而使讀者有了知性獲取的快樂。譬如,以我的孤陋寡聞,我的確是從良人先生的劄記中知曉了佛國泰國男女比例嚴重失衡“陰陽不調”;韓國法律“同姓不可通婚”,造成無數有情人難成眷屬;法國人固執堅守著法語的優越感,不懈地堅持著與英語的抗戰。而作者展示給我們的,如被稱為“加勒比天堂”的聖克魯斯島奇異的海天風光,島民們悠閑淡定桃花源般的自然生態;德國文藝複興的中心,被希特勒認為是“最德國的德國城市”的紐倫堡,其獨特的中世紀建築與德國南部獨有的“男女混桑”(指洗桑拿),還有西雙版納奇異的克木野人部落……均令人眼界一開。

同樣吸引人的還有作者與他旅行目的地的7個國家15個城市中18位女子的萍遇故事。這也是作者結構篇章的關鍵所在。每篇文中,必設定一位女性作為情節連綴的中心,或借之聲音描繪當地勝景,或聽她自述人生瑣碎,引發作者感懷、聯想,從而愈加彰顯行文的開闔自如,隨意平和。這18個她,或是陪同作者的導遊(如紐倫堡的碧姬,羅勇的莎維蓬,墨西哥的海蒂,首爾的樸金姬),或是作者萍遇的普通女性(如巴黎的弗朗斯瓦,南京的小雨,箱根的美幸,拉薩的李老板,閔行的18號),或是作者異地相逢的朋友(如拉斯維加斯的小王,長寧的任雋),而湘女魏苗與庫珀的艾妲,前者是作者約談到的一個旅美華人女性在美國社會的奮鬥故事,後者則是作者記述自己佛州的拉丁裔女房客的生活故事。如同作者所言,18個她既非個性鮮明的文學形象,她們與她們講述的故事也不帶有任何戲劇性。這些女人都是各行各業中的普通人,而非名人巨星、商賈顯要。她們與作者萍水相逢,然後便消失了,或許此生也不會再相遇,但她們的音容笑貌、娓娓言說,卻與彼時彼地的海風微瀾、清流燈影、爛漫山色、寂靜喧嘩一道沉澱在作者的記憶之中,行諸筆下,成文成書,走到了更加遙遠的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