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況
蒙古國,原名蒙古人民共和國,1991年11月21日改現名,即Mongolia,蒙文為Bkyukl elv。位於亞洲中部,屬內陸國家,國土區域位於北緯42°~52°,東經88°~120°之間。邊境線總長8161千米,陸路邊界線7678千米,北麵與俄羅斯聯邦相接,邊界線3485千米;東、南、西三麵與中國接壤,中蒙邊界線長4770千米,沿邊界線豎有1597根花崗岩界柱。其國土東西長2392千米,南北寬1259千米,土地麵積為156.65萬平方千米,人口2002年底為240.8萬,其中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56.6%。在全國人口中,人口最多的喀爾喀蒙古族占全國人口的80%以上,其次為哈薩克族,占4%以上,再依次為杜爾伯特、布裏亞特、布亞茲等15個民族。蒙古國1921年成立君主立憲政府,1924年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1945年2月蘇、美、英三國首腦在雅爾塔會議上規定“外蒙古的現狀須予以維持”,作為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的條件之一。1946年1月,當時的中國政府宣布承認外蒙古獨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同蒙古人民共和國建立了外交關係。該國現與141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
蒙古國現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52人,人口最稠密的地區是杭愛山區和鄂爾渾河穀地,每平方千米僅有2~3人;南部的戈壁沙漠和半沙漠地帶,每10~15平方千米隻有1人。在人口密集居住地,居民從前逐水草而居,過著遊牧的生活,一處水草盛地隻聚集十幾或幾十頂蒙古包;永久定居點則是喇嘛教寺院所在地。蒙古國北部和中部地區牧放的主要是牛,遊牧距離相對不遠,一般不離開自己的傳統遊牧地界;南部戈壁沙漠、半沙漠地區,牧民們主要牧放駱駝和羊,遊牧距離長達數百千米。現在,城市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一半以上,還有部分居民轉向了定居務農,今後的發展趨勢是將有越來越多的牧民轉向定居。目前,全國總人口的43.4%為牧民,並散居各地。2002年首都烏蘭巴托市人口82.47萬人,占全國人口的40%,占全國城市人口的80%以上。據2002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在蒙古國省市勞動局登記的失業人數為3.09萬人,當年新登記的失業人數為4.53萬人;其中女性占54.4%,16~24歲者7700人,占25.1%,25~34歲者10600人,占34.4%,35~44歲者9300人,占30%,45~59歲者3200人,占10.5%;當年就業人數為3.55萬人,其中在國營企業和國家機關的為14%,在公司、集團等的占86%。
蒙古國大部分地區屬於大陸性溫帶草原氣候,氣候幹燥,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漫長,春季幹燥多風,夏季炎熱短促,秋季涼爽宜人,年平均降水量約120~250毫米。因地處世界最強大的蒙古高氣壓中心,因而蒙古國境內常有大風雪,冬季氣溫可降至-40℃,夏季最高氣溫達35℃,無霜期僅90~120天;年平均日照時間為2600~3300小時,是全世界日照時間最長的國家之一。
蒙古國資源豐富,地下資源有煤、金、銅、鉬、鎢、鐵、錫、磷、螢石、鹽等80多種礦物,礦床有3000多處,其中煤炭的分布最廣。目前開采的主要有煤、鎢、銅、鉬、金、螢石等。煤炭儲量500億~1520億噸,螢石儲量800萬噸,鐵20億噸,磷2億噸,金3400噸,銀7000噸,石油30億~60億桶。額爾登特銅鉬礦已成為世界十大銅鉬礦之一,奧尤陶勒蓋有價值600億美元的銅礦和金礦,該礦是世界五大銅礦之一,距離中國50英裏,礦的價值600億美元。目前中國最大的銅業公司——江西銅業與該礦進行了合作。蒙古國的人均煤炭儲量是世界之最,是中國的108倍。
蒙古國森林麵積為183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8.2%,其森林麵積位居世界第十位左右;森林儲量約12.5億平方米,每年自然增長560萬立方米。在140多種樹木中,針葉林和闊葉林占74%,沙漠戈壁地區的沙樹占26%,主要分布在肯特、庫蘇古爾、杭愛和阿爾泰等省的山區地帶。全國人均森林占有量是中國的67倍。此外,蒙古國還有灰鼠、黑貂、羚羊、旱獺、野馬、野驢、野駱駝等珍貴的經濟價值較高的稀有野生動物,其中經濟價值占首位且數量最多的要屬旱獺,旱獺皮是蒙古國主要的傳統出口商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