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國外語言規劃研究的曆史發展
在中世紀的歐洲,羅馬教會曾經大力推行古拉定語的研究和使用,想通過淨化、純化拉丁語這種手段來維護神權統治。這些其實也都是語言規劃的體現。但是,現代科學意義上的語言規劃的研究和發展是在20世紀中期開始。
根據Ricento的觀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國外語言規劃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末,被稱為語言規劃的形成期;第二階段是從20世紀70年代初期到80年代末,被稱作是語言規劃的反思期;第三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末至今,被稱作是語言規劃的複興期(王輝,2013)。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很多殖民地國家相繼擺脫其宗主國的殖民統治而獨立,語言獨立也是這些殖民國家維護其新生主權的一個重要手段。然而麵臨著經濟建設、社會穩定等諸多問題,這些國家又常常通行多種語言。這樣混亂的語言使用狀況給政令的暢通、社會交往和民族團結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因此,選擇一種民族共同語和國家通用語就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個過程就使得語言規劃的研究開始興起並發展。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人們對語言規劃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語言規劃的跨學科研究引起人們的注意,語言規劃的研究開始吸收政治學、教育學、經濟學、人口學等學科的內容。作為語言生態係統中的任何一種語言,其存在和消亡都會對這個生態係統中的其他語言產生影響。麵對部分瀕危語言麵臨消亡的現狀,人們開始注意到對少數族群語言這種重要的語言資源的保護。語言規劃也被認為是一種語言資源規劃。
三、我國的語言規劃研究
語言政策和語言規劃對每一個國家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它關係到這個國家的政局穩定、民族團結、經濟發展和國際影響等。從我國曆史上看,早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並且實行“書同文”的語言政策,將小篆作為六國通用字體時期,語言規劃活動就已經在進行。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政府對語言政策和語言規劃一直也是非常重視。關於語言文字和通用語言的選擇和使用,我國在憲法當中有明確的條款予以規定:“各族人民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總的來說,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的語言規劃活動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麵的內容:(1)推廣普通話;(2)整理和簡化漢字;(3)製定和推廣漢語拚音方案;(4)規範語言使用(道布,1999)(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