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活教育觀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借鑒(1 / 3)

生活教育觀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借鑒

教育論壇

作者:白晶

摘 要:陶行知是我國教育是上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提出的“生活教育觀”對20世紀初的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當今語文學科教學的發展過程中暴露出很多問題,很多教育專家和站在語文教學一線的老師們都紛紛意識到“生活教育觀”的回歸對當代語文教學的啟發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生活教育觀;語文教學

一、 前言

“生活教育”觀是陶行知先生吸取約翰·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觀的基礎上結20世紀初的中國國情,並經過一係列探索和實踐,不斷的升華而成的一種教育觀點。這種教育觀點不僅為處於惡劣環境下的中國教育指出了一條生存發展之路。近年來,雖然我國的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在不斷的進行改革,但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和缺陷。從語文教學現狀來看,“生活教育觀”仍然值得我們對語文教學現狀進行反思,並借鑒其彌補缺陷,解決問題。

本文采用文獻分析法對四十餘篇文獻進行梳理,對“生活教育觀”進行整理,對當今中學語文教學現狀進行梳理,以及對當今“生活教育觀”在中學教學語文中的運用和借鑒的成果做一些簡單總結。

二、 陶行知“生活教育”觀綜述

陶行知師從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約翰·杜威,他受“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結合當時中國國情提出了“生活教育”觀。他的“生活教育”觀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一)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

陶行知認為實際生活是我們的指南針,教育應當以實際生活為中心。人們“受過的某種教育的生活”與“沒受過某種教育的生活”相互摩擦,便出現了一種教育的火花。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變化就是教育的變化,教育也隻有通過生活才能成為真正的教育,是生活決定了教育。他給生活教育作出了一個定義:“生活教育是生活所願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我們應當“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從這個角度來看,就自然而然的得出“社會即學校”這一觀點。既然生活是教育的源泉,那麼整個社會的活動就是教育的範圍,隻有將社會裏的生活搬進學校來,拆掉學校、社會和自然間的藩籬,擴大學校的範圍,學校的生活才有意思。“社會即學校”是要將籠中的小鳥放歸天空,讓它們任意翱翔,是要“把學校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裏去”。

他又從這一點出發,提出“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生活教育的教科書也應以生活為中心,那麼真正的生活教育必須以生活工具為出發點。

隻有做到了“生活即教育”,才能講到“教育即生活“;“社會即學校”是“學校即社會”的前提和基礎。

(二)教學做合一

首先,陶行知倡導要“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識的獲得有親知、聞知和說知三個途徑,而親知是獲得知識的最根本的途徑,是一切知識之根本。這種親知需要通過我們的親身實踐來獲得,這種親身的實踐就是“做”。這種做還不是單純的動手,而是在“勞力”上“勞心”,是“從做中學”。

其次,他提倡“教學做”合一。他認為一切生活的教學都必須貫穿著“教學做”,而且教學做是一件事情,不能被分割開來。其中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值得注意的是,有了在勞力上勞心、腳踏實地的“做”,使得“教學做合一”並沒有忽視精神和知識的重要性。

(三)尊重兒童,倡導“即傳即教”的“小先生製”

陶行知認為小孩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兒童的創造力是成人所不能具備的。對兒童的忽視或期望太高都是對他們有害的。教育不能創造什麼,而是要通過教育啟發解放兒童從事創造的工作。教育必須以兒童自身為基礎,過濾並運用環境的影響來培養和加強兒童的創造天性,使他們用自身力量來為民族和人類做出貢獻。

教師要尊重兒童的天性和創造力,就必須充分發揮民主性,做到一下幾點:1.以一顆赤子之心來做小孩子隊伍中的一份子;2.認識到兒童身上顯現或隱藏的力量;3.要從兒童的頭腦、雙手、嘴、空間和時間五個方麵全麵解放兒童的創造力;4.要通過給予兒童適當的營養、促進他們建立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因材施教來培養兒童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