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家庭旅舍是在背包客網站上找的,一個台灣阿姨開的,口碑很好,每人要3000日元一個晚上(算很便宜了,可是我還是覺得好貴啊,這也是整個行程裏唯一住旅舍的)。旅舍在一個小巷子裏,但是出來拐個彎就是地鐵站,房間幹淨整潔,擺設很細致漂亮,典型的日式風格,6層樓的房子還有電梯,非常方便。
大阪的住宿是特意選的台灣人開的這個家庭旅舍的,考慮到畢竟他們會說中文,可以打聽一些信息。
稍事安頓好行李就跑到樓下跟阿姨套近乎去,結果卻弄的心裏跟吃了蒼蠅一樣的不舒服。
“你朋友是日本人嗎?”帶著職業性的笑容,阿姨和另外一個中年女人坐在樓下的餐廳裏,與我們閑聊。
“不是啊,他是中國的,在日本呆了十幾年了。”
“哦,幸虧是你朋友來訂房啊,不然我不會租房給你的。”阿姨用一種恩賜的語氣說,然後用某種慈愛的眼神看著我,仿佛在等我說感謝。
這可真是奇怪了,我看整個二樓就我們一間有人住,不都空著嗎?我看看她,不吭聲。
“你知道嗎?大陸的人,不懂的。”她加重語氣說不懂兩個字。然後又嘀嘀咕咕的隱射的說了“不懂”是不懂什麼。雖然說的很含蓄,但我還是聽出來了,意思是大陸來的人,公德方麵不懂,素質太差。比如說公共浴室的衛生拉,公用廚房間用過了以後的收拾拉,晚歸的吵鬧拉之類的,總之聽的我很汗顏,可是又不知道該如何反駁。
很多年前,跟團旅行,確實看到很多出國的旅行團在外麵的缺乏社會公德,隨地吐痰、亂插隊、大聲喧嘩,喜歡沾小便宜,如廁不衝等等等等,到處留下的壞印象,致使在外國人眼裏,中國甚至不如緬甸、越南、泰國這樣的地方。
隻是沒有想到,背包客才會來的家庭旅舍,而且是同胞開的,居然也不歡迎大陸來的人,看那阿姨的神情,頗有點像舊電影裏,上海人在談論“鄉下人”的味道,作為“鄉下人”的我,雖然被阿姨歸入了不是“鄉下人”之列,可是心裏卻很不是滋味。
言談之中,我很驚異的發現,香港也好、台灣也好,我接觸到的這些人,似乎並不憎恨曾經殖民過他們的國家,相反的,對他們的宗主國反而是有著某種感激,感激那些殖民國家為他們奠定了現代化快速發展的基礎,令他們更快的與國際接軌,更早的過上了富裕和高品質的生活。
記得幾年前,我曾經為這個問題與朋友慷慨激昂的爭論過,而如今,接觸了越來越多的人,我黯然發現,自己錯了,真的錯了。
台灣人非常哈日,基本上每個台灣人隻要有條件,一生中至少會去一次日本,而日本也給了台灣人3個月的停留期(大陸的人,可隻有15天的旅遊簽證哦)。很多台灣人生活習俗都很日化,有錢了都會移民去日本。而在台灣本土,美國或者日本留學回來的,都會受到優待,至於對中國,他們好像實在是沒有什麼感情。香港人,大多數不喜歡回歸這檔子事,開口必說半洋文半粵語,中文流利的少之又少。在外麵,他們會強調自己是台灣人、香港人,但是基本上不會說自己是中國人。也許隻有等我們的祖國足夠強大了,我們的國民素質真正提高了,他們才會大聲而驕傲的宣布,他們,也是中國人。
於是,路上要是有人問:你是日本人?韓國人?我會回答:中國人。若是問:你是香港人?台灣人?那我一定回答:杭州人。不知道啊?一個很美麗的城市,在上海的邊上。上海也不知道嗎?“那你就是土包子!哈哈!”不過這句是在心裏說的。
關西又稱為近畿地方,由京都府、大阪府、滋賀縣、兵庫縣、奈良縣、和歌山縣、福井縣、三重縣和德島縣、鳥取縣等“兩府八縣”共同組成。
其中大阪是日本的第二大城市,位於本州島西南部,與神戶隔灣相望。古稱浪速,又稱難波,曾作過日本幾個朝代的都城,水域麵積占10%,所以素有“水都”之稱。從德川幕府時代起,大阪就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是一座綜合性的現代化工商業城市,近代已經成為日本的交流中心,更有“天下廚房”的美譽。
放下行李,歡欣雀躍的我就等不及的拉了凡出去溜達了。
沒想到走了十幾分鍾,居然就到了道頓掘。這個“天下廚房”的相當重要的美食激戰區,放眼望去盡是五光十色的料理招牌,標誌性的大螃蟹廣告、河豚。。。。無不令人食指大動。道頓掘河兩邊都是美食店,街上遊人如鯽,各色奇裝異服打扮的行人穿梭在兩旁,加上有了凡在身邊的解說和陪伴,全身細胞仿佛都快樂的跳起了舞,隻想自己就能如此的分解成細小的微粒,直接融入這五光十色的夜,與那霓虹一起閃爍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