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哈薩克斯坦共和國(18)(1 / 2)

目前,該口岸機構及各種設施比較齊備,亞歐第二座大陸橋東起中國太平洋沿岸的連雲港,橫貫中國大陸,經阿拉山口—德魯日巴口岸進入哈薩克斯坦。連雲港—德魯日巴—普列斯諾戈裏科夫卡—布列斯特—柏林,全長1.05萬千米,其中中國段為4200千米,俄羅斯段為2800千米,白俄羅斯600千米,波蘭段為700千米,德國段為200千米。在該國境內該通道的走向為普列斯諾戈裏科夫卡—阿克莫拉—莫因特—薩亞克—阿克鬥卡—德魯日巴(該通道出哈薩克斯坦後在庫爾幹和西伯利亞大鐵路相銜接),總長2000千米,其中的1200千米是電氣化複線,使用集中高度通信管理。該通道途經該國經濟發達的幾個州,各區段運輸潛能巨大,可確保國際集裝箱專列以每晝夜1000千米高速運行。

據此,韓國經連雲港、德魯日巴、普列斯諾戈科夫卡、葉卡捷琳堡發往位於中歐的貨物隻需10天就可到達(其中在該國運行2天),要比海運節約1/3的時間。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委員會把北線通道確定為亞歐國際集裝箱專列最佳運行路線之一。口岸城市規劃麵積大於阿拉山口口岸。雙方的陸路口岸已於1995年底開通。中哈兩國鐵路接軌10多年來,雙方緊密合作,口岸過貨量不斷增加。2000年全年過貨量450萬噸,2001年達到520萬噸,2002年達到580萬噸,2003年講出口貨運量為756萬噸,當年進出口貿易額為22.8億美元,同比增長了50.2%。自1991年至2004年3月,通過口岸通關的貨物累計達4000萬噸,其中由哈薩克斯坦出口占多數,主要貨物為原油、廢鋼、木材、鋼材、球團礦等。據統計,2004年上半年通過阿拉山口口岸轉關貨物達27.98萬噸。

(五)霍爾果斯口岸

位於該國阿拉木圖州境內,口岸以霍爾果斯河而得名。距雅爾肯特市(原名潘菲洛夫)25千米,距薩雷沃則克車站235千米,距阿拉木圖州塔爾迪庫爾幹市300多千米,距阿拉木圖市390千米,距中方口岸1.5千米。該口岸是古“絲綢之路”北道上的一個驛站和通道,1881年成為正式通商口岸。20世紀初葉,成為兩國民間與官方貿易的重要口岸。20世紀60年代口岸關閉,1983年重新開放。1989年3月1日根據1988年12月兩國簽訂的旅客班車聯運協議,正式開通聯運業務。貨車噸位在300噸左右的車輛,年均過境2萬餘輛。

現該口岸的邊防檢查、海關、衛生檢疫、動植物檢疫、外貿等機構均在一座聯檢樓裏辦公。口岸院內還設有快餐店,口岸院外,2千米處建有賓館、銀行、郵局等服務設施。該口岸屬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霍城縣霍爾果斯口岸的對應口岸。預計投資2610萬元,占地180畝,容客商72萬餘人。進行交易的中哈邊境自由貿易區已開始建設。

(六)納林果勒口岸

位於該國阿拉木圖州的東南部納林果勒區境內,距邊境線4千米左右,距對應的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昭蘇縣木紮爾特口岸6千米,口岸所處地勢平坦,可全年通行。納林果勒口岸與阿拉木圖市的克根區之間有公路相通,納林果勒至阿拉木圖公路全長339千米,全天候硬路麵車道,是通往昭蘇縣的主要公路。

(七)科裏紮特口岸

位於該國境內的阿拉木圖州。該口岸與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接壤,對應口岸是都拉塔口岸。科裏紮特口岸是1992年經過哈中兩國政府達成協議於當年開通。口岸可全年開放,屬公路口岸。

十二、哈薩克斯坦的旅遊業

哈薩克斯坦的旅遊事業歸哈薩克斯坦旅遊與體育署管理,行管歸旅遊協會管理。據統計,2002年哈薩克斯坦共有807個企業,其中旅遊公司612家,有規模的旅行公司387個;全年接待遊客17.14萬人次,境外的遊客人數比2001年增長10.9倍,出境旅遊人數增長1倍,國內的遊客減少了70%,達6.69萬人次;2001年全國企業為770個,接待遊客15.45萬人次。該國旅遊市場中98%的份額由小企業所有,所謂小企業是指工作人員在50人左右的。2002年旅遊企業收入為16.949億坦戈,而主要的創收旅遊地為阿斯塔納市、阿拉木圖市、東哈薩克斯坦、卡拉幹拉、曼格斯套、阿拉木圖、阿克托別和江布爾州。從遊客來源上分析,德國遊客為8740人,占29.4%,美國為1530人,占5.1%,中國為1713人,占5.8%,俄羅斯為938人,占3.2%,意大利為877人,占2.9%,伊朗為421人,占1.4%,法國為504人,占1.7%;來自獨聯體的遊客占總遊客人數的95.9%,而2001年占68.4%,2000年為86.3%;從賓館收入方麵來看,2002年為113.725億坦戈,利潤為1.741億坦戈,涉及區域為阿拉木圖市、阿特勞、阿克莫拉、北哈薩克斯坦、西哈薩克斯坦、卡拉幹達、克列庫、克孜勒奧爾達、阿拉木圖、阿克托別和江布爾州。2004年全國有239家旅館和其他住宿場所。全國主要的旅遊景點有阿拉木圖市的高山滑雪場、巴爾喀什湖、阿拉湖、土爾克斯坦古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