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1)(1 / 3)

一、概況

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即Kyrghyz Republic,The Republic of Kirgizkstan,俄文為Реслубпика Кыргызстан,簡稱吉爾吉斯斯坦。位於中亞地區東南部,南與塔吉克斯坦相鄰,西與烏茲別克斯坦相連,北接哈薩克斯坦,中南部與中國新疆接壤,邊界線總長4170千米。總麵積19.85萬平方千米,相當於比利時、荷蘭、葡萄牙和瑞士的總和;截至2003年4月1日全國人口502.4萬,其中城市人口占39.8%,農牧人口占60.2%,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22人;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接壤的邊境線總長1084.35千米。

該國有80多個民族,主體民族是吉爾吉斯人,占總人口的65%,俄羅斯人占總人口的12.5%,烏茲別克人占總人口的14%,烏克蘭人占總人口的1.5%,另外還有維吾爾人、東幹人、哈薩克人、德意誌人、土耳其人、阿塞拜疆人、吉卜賽人、朝鮮人、塔吉克人等。國語為吉爾吉斯語,俄語為官方語言,並以《賦予俄語國家語言地位法》的法律形式給予確定。全國70%的居民信仰伊斯蘭教,多為遜尼派,另有信仰東正教或天主教的居民。

早在公元前3世紀吉爾吉斯人就已有文字記載,公元6~13世紀曾建吉爾吉斯汗國,16世紀自葉尼塞河遷居西至,15世紀後半期現代吉爾吉斯民族基本形成。19世紀前半期吉爾吉斯隸屬浩罕汗國,19世紀60~70年代整個吉爾吉斯被並入沙皇俄國。1917年11月至1918年6月建立蘇維埃政權,吉爾吉斯斯坦於1936年12月5日加入蘇維埃聯盟,成為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在此之前曾是一個自治區和土爾克斯坦邊區的一個自治省。十月革命前同中亞其他地區一樣,是沙皇俄國一個落後的農牧業邊區。1924年10月14日成立卡拉吉爾吉斯自治州,1925年5月改為吉爾吉斯自治州,隸屬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26年2月1日改為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1990年12月15日更改國名為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1991年8月31日共和國最高蘇維埃通過國家獨立宣言,並宣布獨立;同年12月13日決定加入聯合國。同年12月21日吉爾吉斯斯坦等11國首腦在阿拉木圖簽署了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從而使吉爾吉斯斯坦正式成為獨聯體成員國之一。1992年1月5日與中國建立大便級外交關係,同年3月2日正式成為聯合國的新會員國。

吉爾吉斯斯坦全國1/3的地區海拔在3000~4000米之間,其絕大部分地區都處在天山及帕米爾—阿賴山上;大部分是寬闊的山穀和傾斜的山坡,上麵長滿了各種各樣的牧草,整個吉爾吉斯斯坦幾乎到處都可以見到山地牧場,故素有“牧場之國”之稱。境內有1900多個湖泊,主要有梅爾茨巴哈拉湖、恰德喬利湖、鬆喬利湖、薩雷喬列克湖,還有世界上最深湖泊之一的伊塞克湖,此湖意為“熱湖”,它又有“銀山環繞的天藍寶石”和“吉爾吉斯海”之稱。該湖泊就深度與蓄水量而言,處世界第一位。據科學家們斷定,自1927年以來,該湖的水位下降了2.8米,年平均下降5~6厘米。在吉爾吉斯斯坦,天山山脈有兩段盤踞境內,帕米爾山的一部分也坐落於此境,山脈大致呈東西走向,高山地區共有6500座冰川,冰雪占水資源的60%~80%;全國年平均降水量200~800毫米;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而各地差異很大,平原區域平均氣溫1月為-4℃~-25℃,高山地區最冷處達-50℃以上;7月份25℃~27℃,山區為4℃。境內有納倫河、薩雷紮茲河、楚河、塔拉斯河、卡拉達裏亞河、恰特卡爾河等。境內氣候幹燥,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境內因氣候溫差大,各地的土壤及植被也由此呈現出明顯的不同,有4000多種植物,1000多種具有經濟價值的植物,有世界上最大的核桃林以及豐富的具有藥用價值的甘草和麻黃等,如阿爾斯蘭波布河穀有60.85萬公頃的核桃林,居世界首位,年產核桃1500噸;有近500種脊椎動物和3200種昆蟲,其中80種哺乳動物,340種鳥類,有著名的阿拉阿爾恰國家自然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