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潮——天下奇觀

“滔天濁浪排空來,翻江倒海山為摧。”這就是天下聞名的錢塘江大潮,洶湧壯觀的錢塘潮,曆來被譽為“天下奇觀”……

古時的錢塘江從富陽鸛山入海河口隻有一般的潮汐漲落,天長日久,北麵的長江從上遊挾帶泥沙逐漸在杭州灣北岸形成太湖衝積平原,與相對穩定的南岸形成獨特的河口形狀。現在,杭州灣口從北岸的南彙咀至南岸的鎮海相距有100千米,而往上遊132千米至鹽官,江麵竟縮小到2.5千米寬,在平麵上形成一個巨大的喇叭形,喇叭形的河口結構使得在每日的潮汐中有更多的海潮彙入杭州灣,推動灣口附近沉積的泥沙向灣內移動,慢慢地便在河口段形成沙壩,進入灣口的潮波遇到一個個沙壩的阻礙,前鋒變陡,湧出水麵,不斷湧來的後浪又推動著受阻的前浪滾滾向前。與此相同,由於受喇叭口形狀的約束,河口越往裏縮,潮水與江麵的落差就越大,湧潮就此形成。在月球引力的作用下,長驅直入的潮水至達海寧鹽官附近時,潮頭最高可達3米以上,以每秒5~7米的速度浩浩蕩蕩向上遊挺進,勢如破竹,蔚為壯觀。

距杭州灣55千米有一個叫大缺口的地方是觀看十字交叉潮的絕佳地點。由於長期的泥沙淤積,在江中形成一沙洲,將從杭州灣傳來的潮波分成兩股,即東潮和南潮,兩股潮頭在繞過沙洲後,就像兩兄弟一樣交叉相抱,形成變化多端、壯觀異常的交叉潮,從而呈現出“海麵雷霆聚,江心瀑布橫”的壯觀景象。兩股潮在相碰的瞬間,激起一股水柱,高達數丈,浪花飛濺,驚心動魄。待到水柱落回江麵,兩股潮頭已經呈十字形展現在江麵上,並迅速向西奔馳。同時交叉點像雪崩似的迅速朝北轉移,撞在順直的海塘上,激起一團巨大的水花,跌落在塘頂上,嚇得觀潮人紛紛尖叫著避開。

看過大缺口的交叉潮之後,如果你想看一線潮,則可快速驅車到鹽官。未見潮影,先聞潮聲。耳邊傳來轟隆隆的巨響,江麵仍是風平浪靜。響聲越來越大,猶如擂起萬麵戰鼓,震耳欲聾。遠處,霧蒙蒙的江麵出現一條白線,迅速西移,猶如“素練橫江,漫漫平沙起白虹”。再近,白線變成了一堵水牆,逐漸升高,“欲識潮頭高幾許,越山橫在浪花中”。隨著一堵白牆的迅速向前推移,湧潮來到眼前,有萬馬奔騰之勢,雷霆萬鈞之力,銳不可當。

一線潮並非隻有鹽官才有,凡江道順直,沒有沙州的地方,潮頭均呈一線,但都不如鹽官好看。原因是鹽官位於河槽寬度向上遊急劇收縮之後的不遠處,東、南兩股潮交會後剛好成一直線,潮能集中,潮頭特別高,通常為1~2米,有時可達3米以上。氣勢磅礴,潮景壯觀。

從鹽官逆流而上的潮水,將到達下一個觀潮景點老鹽倉。老鹽倉的地理環境不同於鹽官,鹽官河道順直,湧潮毫無阻擋向西挺進,而老鹽倉的河道上,出於圍墾和保護海塘的需要,建有一條長達660米的攔河大壩,咆哮而來的潮水遇到障礙後將被反射折回,在那裏它猛烈撞擊對麵的堤壩,然後以泰山壓頂之勢翻卷回頭,落到西進的急流上,形成一排“雪山”,風馳電掣地向東回奔,聲如獅吼,驚天動地,這就是回頭潮。

錢塘江大潮,白天有白天波瀾壯闊的氣勢,晚上有晚上的詩情畫意;看潮是一種樂趣,聽潮是一種遐想。難怪有人說“錢塘郭裏看潮人,直到白頭看不足。”

鬆花江——北國風光

鬆花江發源於吉林省長白山天池,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河流之一。它從吉林省的東南部向西北方向緩緩流去,途經吉林省的白山市、通化市、吉林市和鬆原市流入黑龍江省境內的哈爾濱等城市,最後出境於俄羅斯流入北冰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