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尾聲(1 / 3)

回故鄉,去他鄉

我的故鄉在江西北部,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小村落。

自古以來,故鄉這個平靜的小村子,不是什麼關口重鎮,也沒有什麼高官和商賈,更沒有出過享譽中國的文人墨客。自然,沒有這一切,它注定就是一個平庸的小村子,建築無色,風景無奇。

我就是出生在這個平淡無奇的小村莊,它的名字叫李阪,這個名字沒什麼特別的,也不值得深究,隻是,我對這個名字的發音很納悶,因為家鄉人將“阪”念成“畈(fàn)”,令我很是不解。不過,現在不用再糾結將“阪”念成“畈”了,故鄉在幾年前就已經更名了,現在的名字有點大唐盛世的感覺,名曰開元。

以前覺得,故鄉的模樣是不會輕易改變的,穿過稻田,那一片青瓦土牆;蹚過河流,那一座座蒼翠的青山……

但改變來得有些突然,村莊先是拆舊建新,老房子瞬間被推平,取而代之的小樓房如雨後春筍般林立於鄉間。有很多人蓋不起新房,但為了臉麵,也都會強撐著把建築框架搭好,把朝向路邊的牆麵裝修好,內部卻依然是坑坑窪窪的毛坯房。我家的鄰居就是這樣,偌大的毛坯房裏,隻有一張破破的席夢思床。

這樣的光景,也著實熱鬧了好幾年,但瓦房滅跡之後,新房卻也是空空如也,無人居住。人口遷徙,田地荒蕪,村莊凋敝,這就是如今的故鄉。

隻是想起來,這一切也都是必然的。就像當年的我,削尖了腦袋,也要擠進大城市,那麼輕易地就和故鄉分別了,卻絲毫不覺得有什麼可惜。現在想想,如果當年沒有離開,在故鄉當個鄉村教師,有一幢小洋樓,種幾畝田地,聞幾壟花香,過散淡的日子,似乎也沒有什麼不妥。

不過沒有去過遠方,就不會懂得什麼叫做流浪!沒有漂泊過,自然也就不會懂得散淡日子的彌足珍貴。

隨著年歲的增長,對故鄉的眷戀越來越深,如其說是懷戀那兒的風土人情,更不如說是緬懷那一段逝去的叫做童年的時光。

“不管怎樣變遷,我以為,有故鄉的人仍然是幸運的。”有個遊子說過這句話,細細想來,說得很是耐人尋味。

故鄉雖然平淡無奇,但我一家的際遇卻如電影一般,一幕幕,一場場,有訴不完的悲切。總的來說,童年的故鄉記憶裏,悲傷遠遠多過歡喜。

農村,自然都是大家庭。

奶奶生育了九個子女,不過由於病痛,養活下來的隻有六個。再往後,由於病痛和生活遭遇,隻剩如今的四個。所以,經過數場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苦,原本脾氣就喜怒無常的奶奶,性情更是大變,如今的她視力全無,精神瘋癲。

她還活在她心中二十年前的村莊。她一天除了吃飯,就是坐在她的那張木床上,罵罵咧咧,她罵的那些人裏,其實很多都已過世,早已是流年舊事。但她依然樂此不疲地進行著她的說唱,她把她的悲哀演化成無盡的宣泄,隻是她的心事已無人能懂。

我的父輩那一代,姑姑們身體倒還行,但父親和叔叔們身體是極差的,就像是玻璃人。他們不能碰,不能撞,更不能做劇烈運動。現在想來,或許就不讓他們動,做點輕鬆的活唄!但那個時代,在農村,不生產勞動,不做農活,拿什麼養活一家老小?所以,父親想盡了辦法,才成為一名鄉村教師,當然,那個時候還是民辦的,一個月就幾十塊錢的工資;大叔成了一名售貨員,倒還是能養活自己;而小叔,因為身體最差,也不能遠離親人的照顧,求學之路自然是無法完成的,經過二十多年的痛苦掙紮之後,小叔毅然地結束了自己那條單薄的生命。

童年裏,哭聲、吵鬧聲是常見的。母親經常披散著頭發,坐在病痛來襲的父親床前,整夜都以淚洗麵;而奶奶,也經常無理取鬧,把整個家吵翻了天……年幼的我們,就在一旁呆若木雞地看著家裏發生的一切,隨著年齡的增長,有那麼一段時期,我特別想逃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