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戰爭與和平(2 / 3)

南斯拉夫國名的消失

南斯拉夫是歐洲巴爾幹半島中北部的一個多民族國家,因位於斯拉夫民族的南部,由此而得名——南斯拉夫,從1929年改稱南斯拉夫王國至2003年。如今,使用了74年的“南斯拉夫”這一國名已從地圖上徹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塞爾維亞和黑山。

據國際資料記載,公元6世紀,部分斯拉夫人越過喀爾巴阡山移居巴爾幹半島。9世紀起開始形成塞爾維亞、杜克裏亞等國家。14世紀,塞爾維亞一度成為巴爾幹最強盛的國家之一。從15世紀開始,土耳其大舉入侵並征服塞爾維亞,統治了長達500年的時間。1878年,柏林會議承認塞爾維亞和黑山獨立。1882年和1910年,塞爾維亞和黑山相繼成為王國。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南部斯拉夫一些民族聯合成立了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斯洛文尼亞人王國。1929年改稱南斯拉夫王國,塞爾維亞和黑山成為其中的一部分。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意法西斯入侵並占領南斯拉夫王國。1945年,英勇的南斯拉夫人民在鐵托將軍的領導下,贏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同年11月29日,宣告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63年改稱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後來由於各共和國之間一直存在著潛在的社會矛盾,隻是當時在鐵托的鐵腕下,各民族之間才勉強維持平和。鐵托去世後,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各共和國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1991年至1992年,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馬其頓四個共和國相繼宣布獨立,脫離南斯拉夫聯邦。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議會通過新《憲法》,宣布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個共和國聯合成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1999年3月至6月,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以科索沃問題為由,對南開展空中打擊,轟炸持續了78天,使南聯盟軍事、政治、經濟以及人的精神和心理等諸多方麵深受影響,損失1000多億美元。此後,聯合國維和部隊和民事機構進駐科索沃。

塞爾維亞民族曆來樂觀對待一切,包括戰爭期間,南聯盟人麵對飛機轟炸,仍不顧生命危險,站在橋上唱歌、跳舞,是一個典型的不畏外來侵略的民族。南斯拉夫從地理上而言是東西歐的要衝和十字路口。巴爾幹半島素有“火藥桶”之稱,屬於歐洲曆史最悠久的地方之一。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曆史上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這裏先後經曆了無數次的戰爭。南斯拉夫人民在曆史上曾舉行過多次農民起義,打贏了兩次巴爾幹戰爭。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特別是科索沃戰爭中,南聯盟軍隊以10萬之眾,對付北約18國700多萬軍隊的轟炸,英勇抵抗了78天。一個小小的民族,與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集團英勇作戰,達到這個程度,確實令人敬佩。

2000年10月,科什圖尼察取代米洛舍維奇就任南聯盟總統,迫於西方的壓力,前總統米洛舍維奇被送往海牙國際法庭接受審判。2002年3月14日,南聯盟、塞爾維亞、黑山的領導人及歐盟代表等四方共同簽署協議,決定以塞爾維亞和黑山的國名取代南聯盟國名。根據協議,共同國家的總統和總理將由一人擔任;共同國家機構將由政府、議會、法院組成;塞爾維亞和黑山仍在同一聯盟中,實行統一的外交政策;新聯盟在聯合國擁有一個席位,但經濟各自獨立,並擁有獨立的貨幣和海關;3年後自行決定是否退出。2003年2月4日,南聯盟議會兩院分別以多數票表決結果通過《塞爾維亞和黑山憲章》,從而標誌著從即日起“塞爾維亞和黑山”正式宣告成立,南聯盟不複存在。2006年6月3日,黑山議會通過獨立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