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工廠35號攤區,一位推著小車正準備上貨的年輕華商與我邊走邊聊。他說由於語言障礙,匈牙利的這些規定我們根本就不知道,也沒人給我們講清楚,來了就查貨,根本就不講理。他自己到今天也沒搞清楚大批貨被查扣的真正原因。在小工廠的另一個攤區,一位正在攤位上悠閑地瀏覽《新導報》的福建華商與我交談起來。他指著市場說,以前是買貨的人多,賣貨的人少,而現在整個一條街空空如也,隻看見賣貨的,看不見買貨的,偶爾來幾個吉普賽人買貨,還要便宜的。如果自己不發貨,隻靠到別人那裏拿貨,恐怕連基本的費用也掙不夠。再加上警察三天兩頭來查,要我們出示貨物發票,我們發一個貨櫃至少有40到50個品種,即使有數百萬或上千萬類型的發票,但很難每個品種都有發票,這生意真難做。他不無感觸地回憶,每年僅給匈牙利交稅就達150多萬,如果這些錢拿到國內已經能過很好的日子了。可以說我們對匈牙利的貢獻很大,匈方應從中國商人經營形成的曆史原因和傳統經營方式方麵加以考慮,不應實行“一刀切”,完全按法律條文辦事,否則華商真的很難生存下去。
華沙“中國城”
走進東歐,幾乎每個國家都有風格迥異的中國城。
當我首次踏進波蘭首都華沙後,盡管異國風情迷人,但還是急切地想了解旅居波蘭的華人情況。經朋友介紹,“基地”(當地華人對中國城的稱呼)是華人最多、最集中的地方。於是我在旅波華人的陪同下驅車前往。為我們開車的是一位在華人公司工作的烏克蘭人,他不僅對華沙城內的大街小巷輕車熟路,而且為人熱情,波語說得也不錯。從我下火車開始,他就一直開車陪我。在送我去中國公司、大市場、步行街的旅途中,不厭其煩地教我說簡單的波蘭語。可惜我學得太慢,主要是逗留時間太短,目前隻記住了最簡單的你好、謝謝、再見等單詞,見到波蘭人隻能用該國語言打個招呼。
轎車穿越繁華的市區約25分鍾後,我們來到了位於華沙市區南部約25公裏伏爾卡、科索夫斯處的一個三岔路口。路邊一幅巨型廣告牌格外引人注目,後知悉這是由中國城花費了10萬美元建起來的,主要為給第一次來這裏的客商指路。穿過廣告牌約1公裏外,我們來到一幢漂亮別致、看上去頗像玻璃樓的建築前,門口停滿了各式各樣、五顏六色的小轎車。踏入門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鱗次櫛比的商鋪,不同膚色的客商雲集在這裏,服裝、鞋帽等日用品應有盡有,交易非常活躍。這就是波蘭的“中國城”,華人習慣稱它為“基地”,即波蘭GD分撥中心的所在地。
該中心副總經理彭朝軍介紹說,波蘭的中國城,由廣東粵海集團有限公司直屬東歐實業有限公司策劃經營,是集批發、展覽、倉儲於一體的綜合性商貿中心。中國城於1992年開始買地籌劃,1994年建成,占地麵積54000平方米,結構采用鋁合金鋼化鍍膜玻璃外牆,設計新穎、獨特、超前,1994年曾獲波蘭建築設計獎,總投資達到3300多萬美元,是目前中國在東歐投資最大的項目。中心服務功能齊全,設有海關、銀行、郵局、酒店、公司注冊代理、勞工法谘詢、代辦簽證等機構,客商來這裏投資十分便利。目前來這裏投資注冊的90%是中國公司,其餘來自波蘭、越南、奧地利、意大利、英國、德國等國。中國城建成使用後,已成功舉辦了中國廣東輕紡工藝出口商品展,中國山東、上海、福建輕紡產品展,中波貿易絲綢之路展,同時還和波蘭全國包裝協會合作,每年3月定期舉辦包裝機械、材料展覽會,從1996年至今從未間斷,包括明年的合同也已簽訂。每屆展覽參展商分別來自全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交活躍。今年還和波蘭木製品協會合作舉辦了國際家具展,並確定每年10月定期舉辦此類專項展。
采訪結束時,彭總告訴我:目前還有化妝品協會、展覽公司等機構都表示有意在此舉辦各種展覽。華沙中國城已經形成了相當的規模,竭誠歡迎各國朋友來這裏投資、洽談合作項目,中心將提供一切必要的便利條件。就中國城的投資項目,也有人認為,中國城是華人在波蘭投資的最大敗筆,原因是幾億人民幣的投資過大,而收效甚微。盡管如此,它畢竟是中國對外投資的一個窗口或交易的平台,我期待中國城生意越來越好。“中國女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