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購費用分攤模型的研究—基於合作對策模型
文化論壇
作者:黃滕州?薑梟飛
摘 要:團購已成為互聯網電子商務發展的一個新熱點,有關消費者團購行為的研究也成為了當下研究的熱點問題,在購買聯盟中個體決策時,費用是最主要的考慮因素,如何“公平”地分配購買費用,是影響聯盟穩定的關鍵。本文選取傳統分配方法探討其在團購費用分配問題中的應用。
關鍵詞: 購買聯盟;費用分攤;聯盟穩定;合作對策
1.引言
1953年,Shapley提出了後來被稱為Shapley值的單值解概念。[1]1959年,Harsanyi提出了用於多人談判的Nash-Harsanyi談判模型。1969年,Schmeidler提出了核仁法[2]。針對團購費用分配機製的研究目前隻有張濤、顧天舟等人從聯盟博弈的角度入手,通過求解合作與非合作下的均衡來實現聯盟個體決策的最優[3]。本文則以對策論中的n人合作對策模型為基礎,選取傳統分配方法探討其在團購費用分配問題中的應用。
2.問題描述
3.費用分配模型
假設q>Qj,各分配模型分配結果如下:
(1)平均分配
消費者各自單獨購買所需要的費用為ci=qiPi,所有消費者一共需要支付的費用C=P1(Qi-Q1+1)+P2(Qj-Qi)+P3(q-Qj),單價為C/q,每個消費者都按照這個單價進行支付費用,享受折扣為qi(Pi-C/q)。
(2)按比例分配
消費者各自單獨購買所需要的費用為ci=qiPi,所有消費者一共需要支付的費用為C=P1(Qi-Q1+1)+P2(Qj-Qi)+P3(q-Qj),每個消費者購買量占整個購買量的比例為qi/q,其享受的折扣分配為:。
4.數值仿真
假設商家根據不同的商品購買數量提供不同的價格折扣區間為:若購買數量為1到5,則商品單價為40;若購買數量為6到10,則商品單價為35;若購買數量大於等於11,則商品單價為30。所以當消費者構成聯盟購買數量大於11的時候,其購物總費用如下計算:第一個5單位商品單價為40,第二個5單位商品享受單價為35,剩下的商品按照每單位30計價。
假設有甲、乙、丙三個消費者購物,甲購買1單位商品,乙4單位,丙6單位。如果他們各自單獨購買:甲所需費用為140=40;乙所需費用為:440=160;丙則需費用為:540+135=235,三個人的總費用為40+160+235=435。如果他們以聯盟的形式購買,其總費用為540+535+130=405。這時就產生了費用剩餘435-405=30,這30的盈餘是由於他們結盟而產生的,甲乙丙三人都有權利分享這項利益,但每個人的對產生這種盈餘的貢獻又是不相同的,根據上述分配模型可得到以下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