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一個人的旅行時光(7)(1 / 2)

西藏尚未開通火車的幾年前,一位朋友準備從成都進藏,一大堆江湖朋友為其餞行,四川出好酒,自然免不了觥籌交錯。一番混戰之後,這哥們兒走出酒樓的大門,站在車水馬龍的成都街頭,有點飄飄然。明晃晃的陽光刺得他睜不開眼,夏日的灼熱更令他熱血沸騰,自然也就忍不住思緒萬千豪情萬丈了。這酒後思維就是活躍,他突發奇想覺得自己不應該搭車進藏,因為這給他的感覺會是一個字:俗。雖說這進藏的人成千上萬,進藏的方式也五花八門,坐飛機的、蹭順風車的、自駕的、騎摩托車的、蹬自行車的,當然還有靠雙腳徒步走進去的,甚至還有想方設法搭軍用運輸機的,但似乎還沒有一個是騎馬進西藏的,哥們兒一拍腦袋,得,買頭毛驢騎到西藏,想當年李白、杜甫這麼偉大的詩人,不也騎過毛驢嗎?況且如今這進藏的人雖大把大把,但騎驢進藏的人不但沒有,估計連想都還沒人想過。

這騎驢進藏的好處也實在是太多了,首先是可以免遭四處找車之苦,其次是驢可以邊走邊吃草,不僅節省油錢,而且還沒損耗,到拉薩後找個牧民農民把這驢一賣,本錢就回來了。最妙的是可以一邊走一邊晃蕩,想走就走想停就停,優哉遊哉,那感覺,絕對是金庸筆下仗劍走天涯的大俠。

說幹就幹,這哥們兒真的連夜搭車跑到康定去買了頭毛驢,然後騎著往西去了,隻是他對自己新購的坐騎實在缺乏了解,把旅途也想得太過於詩情畫意。沿著公路往前走,路邊不是高山就是峽穀,或者是莊稼地,哪有遍地青草給驢吃。沒草吃,這驢可就要罷工了,時不時整出點驢脾氣。草料成了頭一個大問題,於是這哥們兒一天中最重要的事不是趕路看風景,而是四處尋找草料驢食,整個就是一驢把勢。好不容易備足當日驢食出發,驢背上卻馱滿了驢的口糧,沒了這哥們兒的位置。晚上的投宿也折磨得人頭疼,如今的酒店旅館客棧,停車場倒是有,這驢圈馬圈卻稀罕,把驢安頓在何處也得折騰幾個時辰。這下可好,買驢食費時耗錢,安頓驢也費時耗錢,即便偶爾有騎在驢背上的光景,不是日曬雨淋,就是灰塵尾氣,這進城還怕驢亂拉屎尿被交警罰款。驢可逍遙自在,一會兒要喝水,一會兒要吃草,一會兒拉屎,一會兒撒尿,動不動還耍點驢脾氣,隻差沒把這哥們兒折騰成精神病。走了四五天,才走不到500公裏,口袋裏的錢卻折騰出去不少。照這樣走下去,鐵定破產,什麼時候能到拉薩也是個未知數,一算賬虧得哥們兒差點吐血,趕緊虧本賤賣了驢。這騎驢進藏算徹頭徹尾失敗了,不過卻給大夥留下一段談資。

這不由讓我想起《汽車旅行》主編劉新嶽的一段文字:我們這些所謂的玩家天天泡在沙漠裏豁車,而人家玩牧馬隻是日常休閑生活的一小部分……在什麼季節,到什麼地方就玩什麼。相對劉新嶽主編提到的歐美比較成熟的休閑、旅行理念,國內不懂“驢”卻“騎驢”

旅行的大有人在。曾經看過一個很多人圍觀的帖,大意是說一哥們買了個二手的切諾基,上路不久就滿車膠皮糊味,下車瞅半天沒發現問題,繼續開,味道越來越濃,又下來瞅,發現手刹沒全部放開,後來這哥們和一車臨時拚湊的人馬從新藏線進藏,一路啼笑皆非,半路這哥們居然問別人切諾基上的4H、4L是不是一碼事,說別人告訴他陷住了就掛4驅,這四驅是哪個,怎麼掛?從新疆上大阪過盤山道,一車人都傻眼了,這哥們問路過的司機說在這路上開,要是萬一沒有刹車了怎麼辦,別人說拉手刹啊,問拉手刹沒有反應呢,答猛踩刹車同時拉手刹,接著問還是沒有呢,答往山上撞,不能衝下懸崖,實在不行就跳車。這一說,一車人都傻眼了,於是集體花了3000元求一個路過的大車司機幫忙開過去,大車司機自己又搭個順風車下去開自己的車。路上有人問你這二手買來沒檢修過嗎,這哥們說到維修站修了一次,花了2000多。問什麼毛病,答不知道,就是去把能換的都換了,問換了什麼,答不知道。用一句時髦的話,I服了YOU。就這樣的技術,就這對車的了解和認識程度,也敢跑新藏線,車要是萬一壞路上了怎麼搞啊,不過這哥們倒坦然,說能找到出去的車就行了,車壞了就不要了。

如今這馬路上越來越擁擠,買車、用車、玩車,開著車四處旅行的人也越來越多,但懂車、愛車的人,卻似乎沒有同比例上升,“買二手切諾基進藏”的,倒是不少。很多朋友問如何選擇交通工具,我們都忍不住要囉唆一大堆,對我們來說,飛機、火車、自駕、包車、蹭車、摩托的經曆都有過。每個目的地選擇的交通工具都會不同,因為這與目的地的路況、車能達到的距離、自己的出發地、出發地可選擇的交通工具、同伴對交通工具的適應性、是否帶孩子、行李多少、是否需要中轉等都有很大的關聯。外出旅行,先做功課,心中有數,路途才會輕鬆,這樣的旅行也才會更有質量和保障,也隻有這樣,這“騎驢進藏”的人,才會越來越少。

沒錢也能活得瀟灑